以下笔记和总结摘自于采铜著《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一书第二章。此章内容较多,将分为两部分总结,此为下半部分。
第一章笔记请戳这里。
第二章上半部分请戳这里。
新的思维框架,探寻新的可能
与上面的四种隐含假设说再见(“赛道假设”、“低关联假设”、“僵固型心智”、“零和博弈”),用更为灵活的思维框架代替。
-
三种更加灵活的思维框架:
目标悬置:把目标停下来一段时间,用来放松或做其他完全不同的事情,等到时机成熟时重新开始;
能力嫁接:虽然某一项能力有与之对应的直接相关的任务类型,但能力也可以迁徙,在尚未发现的领域有用武之地(当处在才能无法发挥的境地时,试着寻找施展既有能力的其他可能性);
-
特性改造:把工作变得活泼、主动而享受,让爱好不单单是消遣而也具有工作一样的严肃性,例如:
- “改造工作”——在工作中挑战时间分配,优化工具,改善与同事的关系,影响上级的想法和思路等;
- “改造爱好”——把对一件事情的“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可以让热爱更加可持续,也是把热爱变成事业的前提。
总之,永远不要放弃寻找“第3选择”,因为最好的选择往往来自在更高目标指引下的我们的创造。
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
-
选择太多怎么办?
一个基本方法:“精细化(elaborate)思考”,即利用适当工具对各个选项从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最后综合分析结果得出答案。
精细化思考中的常用方法:维度分析法——把选择对象分解为不同维度,就不同维度做出评估。(书中例举了30多种维度,如冒险、权威、竞争、创造性与自我表达、弹性时间、助人、收入、独立、影响他人等)
-
维度分析法虽然有效,但并非适用于所有选择情境:
在涉及主观意味特别强的情况或者复杂度过高、牵涉面过广的情况下,聆听内心直觉声音可能更好。也可以参照“拇指法则”(rule of thumb),即由经验形成的、只考虑少数因素的简单法则。
例如:婚恋拇指法则——“生理上有冲动,精神上受鼓舞,沟通上很流畅”。
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 校正选择,做出建设性的改变
-
一次选择到底有多重要?
选择是可以被修正、重塑的,单次选择的重要性也许被我们高估了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改变,但某些深刻的经历和体验会被永久地保留下来
-
不要因为预设规则,而放弃个人追求
举例:珍妮·苏克(Jeannie Suk)从芭蕾舞潜力新星到文学博士再到法学博士、哈佛教授的人生经历和其中的重大转折
用“规则遵循理论”来解释选择困境——人们在作出决定时,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和身份所应遵守的规则来进行判断,从而使个体行为与周围社会环境更好地适应,被称为“适当性逻辑”
但按照发展心理学家的观点来看,我们的人生是由我们自己建构起来的。“自我”并不是凝固的,它虽有稳定的成分,但也可以不断拓展,在未来发展出很多新的特性。
重新做出选择并不意味着全部推倒重来,曾经的想法、选择、努力一定会在我们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我们没有必要去抹杀这种印记,而是应该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建立某种关联。
-
内外职业生涯
“内职业生涯”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兴趣、禀赋、动机和能力,它连续发展,绵延在人的一生之中;
“外职业生涯”包括人的职位、社会角色等,往往会受外部机遇、生存境遇等其他因素影响,更容易发生变化和转折;
人的许多选择往往是在外职业生涯层面发生的,而不管做了哪个选择,我们的某些内在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我们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个选择,而是那些不会改变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