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难忘的心路历程。今天下午终于点击了“提交”,谨以此文,为努力过的日子做以回顾和总结,还配不上致敬。
前期准备:前期没有准备。大约是在五月底开学前一两天左右接到通知,要准备一个思政学科的重要课程改革项目,意义之大,任务之重,时间之紧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感觉愈加强烈。但开学核验才是彼时的重中之重。我把通知放到桌面上,也会时不时打开瞅一眼,想象着自己为她而努力的样子。我知道,自己又犯了“重要不紧急”的毛病,用拖延来防御不想面对的事实,但一切总要开始。
为之努力的几个阶段:
1.顺利开学后就开始着手准备了。一开始课题未定,我去图书馆搬来了《中国德育》《中小学德育》《三联生活周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拿来了欢姐已经做完标记的《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买到了基本偶像高德胜教授的书,又很快刷完知网的余额,基本上能想到的可参考学习的资源,都在六月的第一周进行了恶补。
2.其实真正准备的时间只有两周。第一周用了大量时间在研读教材和资料以后,按照计划,应该在第一周周末完成申报书和教学设计。可是好难啊……每一天都过得很虐心,脑子里七零八落的理念和观点,一会儿心潮澎湃的理出了思路,一会儿又被自己批判否定,不自觉的摸起手机,又灰溜溜的放下……发现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开始想要降低标准,放松要求,焦灼又无力,让我想起了高考前的样子。
3.开始调整思路先攻上课。这个工作特别难得地方在于,既要说清楚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创新特色,实施效果等,又要通过一节课表达出改革之处,相比之下上课更难。也许是自己很久没有好好上课了,感觉不说教不会和学生交流了,一种道德的认知和提升要通过情境体验或者在对话活动自觉发生,真的,好难啊!备课时想的再明白说的再清楚回到教育现场之中还是不能自然顺畅的引导,我需要好好的想一想。
一些感悟和思考:
清晰的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可以挖掘的潜能与力量。
当老师上课挺简单的,只要你不是太凶,能懂得他们的心思,小学生不会对你太挑剔,但是当好老师上好课,真正走进他们的心,还能有所引导和提升,却不简单。如果没有这次机遇,我大概还满足于目前的课堂教育方式和专业知识储备,庆幸的是,现在我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尤其是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水平。
所以,我相信自己还有很大的潜能和力量可以挖掘,应该去读更多书,写更多文章,上更多有意义的课,不辱教师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