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堂姐家,她和我讨论起了孩子的教育问题,鉴于我的成功求学经历,她想知道自己在孩子教育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我的小外甥其实很乖,帅帅的,很爱笑,也有点腼腆,有责任心,有同情心,有礼貌,在很多方面上都算的上是个好孩子。但是父母总是望子成龙的,虽然他只有13岁,他已经被练琴,学习,不准玩游戏,这样的种种训诫严格要求着了。
这些也只是小学阶段的问题,当他被逼着各种面试终于上了北京市重点之后,父母租了学区房,奶奶也在那里专门为他做饭。看似整个家庭都在围着他转,而实际上,他感到麻木与无聊。这种没什么不好的但也没什么很好的感觉,正在扼杀着他的天赋与快乐。
堂姐问我现在还应该怎么管他,让他不玩手机游戏他都不听。我想了一下,慎重地回答,与其说是缺乏自控力,或者说缺乏上进心,不如说他已经认不清自己想要什么了。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清楚地知道任何成瘾行为的背后都是对现实问题的逃避。
有可能是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有可能是缺少陪伴的孤独感,更大的可能性是感到被父母遗弃的不安全感。每周只有周末见面的情况会让孩子不由自主地怀疑,你们真的爱我吗?为什么我不在身边你们也不给我打电话?为什么只有有事情才会找我,也不问问我过的怎么样,开不开心,满不满意?
这些有可能盘旋在孩子心中的问题父母真的了解吗?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需要是乖就好,不乖就不好。难道不乖就不爱我了吗?难道学习不好就不爱我了吗?难道爱玩游戏就不爱我了吗?与其训斥细枝末节的行为,不如和孩子多展开点深度交谈,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不需要实时地纠正你这样想不对,而是单纯地去了解,去倾听,无论怎样都完全的接纳和信任。
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都是非常不放心外加非常不信任的,所以才会不停地纠正或者训斥,孩子们也学会了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这是个恶性循环,只会进一步加深孩子和家长之间的隔阂。良性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家长要信任孩子的判断,知道他们的思想变化,找准他们真正的需求,没错就是爱。
有了爱的信任,他们不再只是被训斥,而是被尊重被接受,他们的话被倾听,有所反馈。这些反馈中有认同,有不认同,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虽然孩子年纪小,但真正的爱孩子就应该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思想。这种爱不是无条件的溺爱,而是接受他们的不完美,并给他们指出对的方向。不是拉着拖着走,而是给他们一双爱的翅膀,让他们自己学会去飞。
所谓对孩子的教育,真正重要的不是要求孩子懂得多,知识渊博,技能丰富,而是培养一个独立自信,自尊自爱的人格。而这种人格非爱不能塑造。只有父母懂得如何尊重孩子,孩子才懂得自尊,只有父母懂得如何相信孩子,孩子才能懂的自信。同样的道理,只有父母懂得如何爱孩子,孩子才能懂得如何爱自己,才会积极主动地完善自己,摒除恶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