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真晕讲一部经典音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法语《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杰拉尔·朱诺、让-巴蒂斯特·莫尼耶、弗朗西斯·贝尔兰德等人主演。讲述的是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辅育院,面对的不是普通学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弃的野男孩,马修改变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运的故事。
电影主要讲述: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昂克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克莱门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名为“池塘底教养院”。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马修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昂克,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调皮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同时他也与皮埃尔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感情,但却是一厢情愿。最后因为失火事件被校长解雇,临走前带走了佩皮诺(Pépinot adulte饰)。
创作背景
影片剧本灵感自1945年的音乐片《关夜莺的笼子》,导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7、8岁时看过这部电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和雅克·贝汉一起合作的都是他的老搭档。该片也是克里斯·巴哈蒂一鸣惊人的导演处女作。巴哈蒂涉足影界之前,曾担任10年以上的音乐制作人,这使他在该片中对音乐的把握炉火纯青。
这是一部轻松愉悦,并给人带来实实在在的艺术享受的电影。它一点也不压抑沉闷,而是活泼轻快的,还略带那么一点诙谐幽默,但它也不会像通常的法国喜剧片如《郁金香芳芳》那样的聒噪吵闹。它是潮湿温暖的记忆,是轻轻飞扬的柔风,观众们就那样苍白地面对它,不会喜悦,也不会悲伤,只会感动,而且是回味无穷的唏嘘感动,像我,则更会心存感激。(南方网评)
片中共出现三首完整的插曲,都是抒情柔缓的优美之作,分别对应故事叙述的时间与节气,从寒冬到初夏,也逐步反映音乐渐渐融化孩子们冰封的心灵,影片的整体情绪也随之渐趋欢快明朗。(南方网评)
看完电影真晕是感动的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音乐电影,更是一部充满着温情的电影。所谓音乐电影,顾名思义就是用音乐这种介质传达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与思想。这部电影正是如此,音乐和歌声为介质将电影里的温暖送入每个观众的的心房。
电影的主要场景是法国的一家问题儿童学校,学校的校长对待这群问题的态度是残暴的,他企图通过以暴制暴的方式来净化孩子们的心灵。然而这让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们加深了对大人们的偏见,他们捉弄老师,干尽了坏事。电影中的主人公马修的出现让这个如同地狱般的学校迎来了转机。他是放牛班的孩子们音乐道路上的启蒙者,他的出现其实就是放牛班的春天。循循善诱的他如同一缕清泉渗入每一位孩子的心,改变着这这一切。他对孩子的理解,包容,善良,融化着这些问题孩子那颗或许已然被冰封的心。
心门一开,芳香四溢
马修老师与同学们由陌生、相知到最后彼此成为了互相信任的朋友,打开了每一个孩子紧闭着的心门。他与孩子们共同谱写了春日之歌,也将这个充斥着问题孩子的学校变成了充满歌声的春天。这是属于马修的春天,更是属于孩子们的春天。
然而电影总归是电影,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遇到像马修这样的老师,电影中的一切在现在人的眼中看来是虚假的。电影似乎在呼吁天下的老师们像马修学习,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的到最好的关爱。这其实是一个梦,我们总是在强调老师需要做得多么多么好,却忘记了怎样对老师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想到的远远不够。
马修老师因为失火被校长辞退了,放牛班失去了一位好老师,更是失去了整个春天。总这方面来看,电影又是真实的。四季更替,永远的春天是不存在的。好老师会被辞退,那还有谁愿意继续保持善良呢?
但愿我们能够将永存于心中的春天珍藏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