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元无知?就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那种无知。要如何破解“元无知”的状态?
听了罗胖讲的《知识大迁移》这本书的音频,自己脑洞大开。这本书的主张就是,除了专场之外,你要尽可能地学习碎片化的一些知识的皮毛,不用系统,不用深入地学习。一知半解就好。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顶级的畅销书作家:庞德斯通,写过著名的《无价》这本书。
原来的无知,可以称之为叫“考场无知”。考卷就在那里,上面的每一个问题都问得很清楚,但是我没本事答出来。这种无知,在我们的青少年时代,在考场上,经常折磨我们。
而成年进入社会之后,更要命的“元无知”来了。这种无知,可以称之为叫“搜索无知”。谷歌或者百度的搜索框就放在那里,大部分的成型知识,你都可以通过搜索找到。但是你在搜索框里搜索什么呢?键入一个什么词,成为你的第一个起点呢?如果这个时候,大脑一片空白,这就是“元无知”的状态。
怎么去找这种零星的,但是维度丰富的知识?难道漫无目的地去扑腾吗?
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也是零星知识的最好的线头。
打个比方,你在一个城市生活,至少要认识四种人,一个公务员,一个江湖人,一个老师,一个医生。为什么要认识这四种人呢?是因为他们手里有特定的知识线头。这四个领域,都是有独特的内部逻辑和话语系统的。只要你在这些领域有可以请教的人,遇到了问题,请教一下,就会抓住关键的知识线头。剩下的问题就好办了。还有一种抓知识线头的方式。就是要有自己的观测复杂现象的仪表系统。什么意思呢?就是从一个特别显而易见的表像,看出背后一大堆信息的工具。就像我们通过看温度计知道温度一样。
《知识大迁移》这本书提出的这个奇葩观点,其实就是在教我们怎么扫除“盲维”。那些一知半解、一鳞半爪的知识,它作为知识,当然是半吊子的,不精确、不系统、甚至不正确,孤立地看没有用。但正是因为它分散、碎片、不成系统,所以在知识的网络效应里,它极有可能在机缘凑巧的时候,填补一个你认知世界的维度,让你的一个认知盲维突然透进了一丝亮光,那它就是价值连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