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节奏时代,很多人因为缺乏“套路”而苦恼。然而,比缺乏套路更糟糕的是迷信套路,很多人发现某种方法有效,就一窝蜂的去模仿,而不是去思考方法背后的逻辑
One
人们喜欢不断验证自己的偏见
◇ 故事一:
张三买了幅画,想挂起来。
他有钉子,但没有锤子。
邻居有,但他不知道邻居是否愿借。
于是他脑中便开始闪现邻居的种种片段:
比如他每次买菜,都锱铢必较。
比如他遇到乞丐,经常不给钱。
种种印象,都指向一个答案——品行不好。
“这样品行的人,怎么会借我锤子呢?”
然后,张三继续开始臆想:
“他怎么能拒绝帮别人这么点小忙呢?”
“而他还自以为我依赖他,因为他有锤子!”
张三越想越生气,越想越愤怒。
立马跑出门,按响了邻居门铃。
邻居开门,还没来得及说“早安”,
就迎来了张三莫名其妙的谩骂:
“留着锤子给自己用吧,你这个恶棍!”
◇ 故事二:
一女人与和尚同船渡河。
和尚无意间看了女人一眼,
女人立刻大发脾气:
“秃头,光天化日竟敢偷看良家妇女。”
和尚一听,赶紧把眼闭上。
女人见了,更生气了:
“偷看我就算了,竟还敢在心里想我!”
和尚无奈,只好把脸扭到一边。
女人双手叉腰,大声训斥:
“你无脸见我,正好证明你心里有鬼!”
看见了吗?
一旦大脑形成一种观点,就会用所有现在信息来支持这个观点。
它会将这个观点视为正确的,并销毁所有质疑这个观点的信息。
卡尔•诺顿 在《隐性逻辑》一书中告诉我们,人们只喜欢记住符合自己的观点的部分内容,却忽视了那些支持相反观点的论证。并且,他们还深深怀疑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内容。
可见,人们在主观解读相同的客观事物时,得出的结论全凭借原有的喜好。是否接受更好的观点已经不再重要,重点是谁更坚信自己原有的观点。
因此,我们要知道 “你只能用1/7秒就将信息发送给全世界,但是如果想要稍微改变一个人的想法,也许需要几年的时间。”
Two
为什么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呢?
《隐性逻辑》 在书中告诉我们,因为用验证偏见方式思考可以节省大脑的能量,更轻松、更省劲儿。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很难发现自身的问题。
当然,偷懒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历史上,科学家之间也会矛盾不断,伽利略不赞同开普勒的潮汐理论,莱布尼茨不同意牛顿的重力定律,
对于这种现象,彼得.乌斯蒂诺夫一语中的:“当你和一个白痴理论的时候,要确认别人没有做相同的事情。”
Three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语言学家,教育心理学领域讲师卡尔•诺顿(CarlNaughton)在其著作《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中,告诉我们只需要做到三点:足够的时间,信息结构化,对自我仪式保持批判的眼光。
① 足够的时间:
在生活中,很多人需要迅速对信息做出判断,并为项目、投资等做出有效策略。当大脑的快速发电机开始运转,人们往往止步于找到的第一个解决方法。而且,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大脑会灵光一闪。在时间压力下做决策,人们会变得迟钝,大脑不会在思考了,因为紧张已经耗尽了脑力资源。
② 信息结构化:
即便有足够的时间,我们还需要解决另外一个问题,你愿意或者能够对信息分析到什么程度。一个经典的、行之有效的过滤信息的方法就是将其结构化:PQ4Q方法(一个学习、理解新内容的结构工具,并且能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个过程包括6个步骤:
1.预览(浏览信息)
2.提问(提出问题,通过阅读回答问题);
3. 阅读(只读能回答问题的那段文字,不需要读整本书或全部资料);
4.思考(思考、举例);
5 复述(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6 检查(检查不确定的部分)
③ 对自我仪式保持批判的眼光
观点错误的人往往会坚信自己是对的。你要有自信质疑自己的观点,不要害怕丢脸。这种态度可以让你在做决策时不那么紧张,让决策更加正确。
《隐性逻辑》告诉我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大部分争吵,是因为每个人都坚持自己是正确的,都试图找到别人的错误,而不是从自身找问题。
我们需要时不时的质疑自己的思想,这样不仅能更快发现自己的错误,还能避免很多混战、争论和负面竞争。如果你更喜欢和朋友一起寻找能被反证的解决方法,相信会大有收货。
《隐性逻辑》是一本帮你搞懂各种套路背后逻辑的书。这本书的作者卡尔•诺顿是一个语言学家,教育心理学领域的讲师,在科隆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10年有余。
书中还有另外19个套路背后的思考逻辑,针对这些套路卡尔.诺顿提出的解决方法我想你会很感兴趣:为什么薪水涨了,依然要跳槽?为什么对象劈腿,却不选择分手?为什么经验越多,选择越困难?为什么我们如此相信小概率事件?快找这本书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