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犀利地总结说“5%的人在思考,10%的人认为自己在思考,85%的人宁愿死也不肯思考。”扪心自问,我们是那特立独行的5%吗?
我猜至少我还不是。个人认知普遍带有主观色彩,甚至不能避免先入为主的各种成见。高估自己和低估别人是常态,其严重程度请对比你的自拍照和别人自拍照里的你。独立思考和有效思考其实是难得的能力,需要我们刻意练习。
不如试试从躲开常见的思考陷阱开始,莫布森先生在《反直觉思考:斯坦福大学思维自修课》一书中提到的隧道视野就是很好的选择。
隧道视野往往是由信息匮乏、思考不全面或者被自身不良情绪控制导致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
其中比较有趣的是,负面情绪对决策的灾难性影响,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其实远低于前两者。但这个原因却更容易引起共鸣,我想恐怕每个人身边都有自定义为“冲动”的朋友,不时拍脑门决定又拍大腿后悔。
三思而后行是知易行难的典型,首先不要在悲伤、愤怒时做重大决定。能做到这一点,再试试平静后复盘自己沮丧、焦虑时的选择。最后也是大家最常忽略的,我们在缺觉或生病的状况下,其实也容易得出不够理智的结论。
接下来说说造成隧道视野的头号种子选手:信息匮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普遍的知识焦虑让大家都害怕被打上“信息匮乏”的标签。但不幸的是,信息不对等导致的决策失误其实相当常见。
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隧道视野带来的信息不对等:碎片化阅读和有声书的兴盛,让朋友们多了一个可分享的热门话题——读书。读几篇书评好文、听过某位大咖分享、热门平台的缩写版、通勤中的有声书,以及著作文本本身,这一系列的知识漏斗其实就是一个隧道。我们总说要尽量掌握第一手信息,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因为第n手知识不仅会导致信息的缺失,个人理解的偏见和讲述目的的差异甚至可能会导致对作者的根本误读。
思考不全面是仅次于信息匮乏的决策误导因素,昨天的社群话题“如果有一条路,有机会让你比现在赚得更多,但未来却可能很不稳定,你会怎么选?”引起广泛的讨论,大家都给出了各自的选择。但这个话题本身明显屏蔽了很多同等重要的相关信息,连好工作的二次元标准“钱多事少离家近”也只顾及了不过1/3。
所以更好的答案其实是补充自己择业的完整标准,再分析排序每一条路。同理,当我们纠结于选一还是选二,紧张焦灼的时候,在列表对比一二利弊之前,可能漏掉了关键的一步:停下想想是不是还可能存在选项三四五,甚至选项ABC。
现在觉得掌握第一手信息、尽量在平静时全面思考,自己就有机会成为那优秀的5%了吗?先别着急得意!没有执行的想法都只是空想,做到有效思考之后,还要完成思考、执行、复盘、反馈的循环才算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