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杨青霞和王胜老师的对话《博物馆如何滋养生命成长》,让我对于博物馆的教育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通过杨老师的分享,通过她个人成长经历很好的诠释实践创造一切,追求改变未来。
以前曾在网上听说过翔宇教育集团的博物馆,也听说过南京一所学校建立的关于汉字博物馆。那一年跟随着N师学院学习,更是享受到了优质的博物馆课程,跟随着优秀的老师也看过了世界上许多各具特色的博物馆。
昨天,听了王胜老师和杨老师的对话,让我重新思考了关于博物馆课程的问题。原来以为:这些课程只有那些资金雄厚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大城市里的私立学校或者是实验校才可以拥有。对于我们这些小地方的小学校连想都不敢想,如果全校哪一天组织孩子们到市里的博物馆参观都属于大事了。作为一线的一线的普通的小小班主任我们不可能改变太多,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我们所在教室的高度,宽度和深度。如果我们再能联合年级的课任老师一起参与,以主题为内容让孩子们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小片自由空间,还孩子们以时间,给他们足够的空间,他们一定会带来给我们带来惊喜。
因为现在条件有限,我们不能走进各大博物馆进行参观,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出去创造属于他们的“博物馆”。在实际的选题、操作、搜集资料、整理布置的过程中,他们会学到与人合作,学会协商共进,他们的网络素养(收集整理资料,拍摄活动期间对音频视频,制作各种海报,玩转各种宣传小媒体),文学素养(完成各种形式的书面表达),艺术素养(构图、设计、排版,色彩搭配等)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在此过程中孩子们更学好的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那种内心的自信与丰盈将伴随他们终生。
当走出校门时,抛开书本,在此过程中的成长,将让他们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