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是最好的!写文章是这样,课堂探究也是这样。
8月31日上午,在项城市进修学校,我有幸聆听了水新路小学张秀娟的一节示范课。授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侧面积》。张秀娟是高莉名师工作室的一名新成员,可以说是一位教坛新秀。脸上一直挂着灿烂的微笑,优雅自信。听了她的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才是一节真实的课堂!
在我的印象中,示范课大多都是经过老师和学生多次彩排,到最后展示的时候,老师和学生一唱一和,整个过程非常流畅。就是我们常说的“作课”。作的课虽然很顺,但是没有真探究,我对这类的课记忆都不大深刻。
溪流只有经过顽石的阻挡,才能激起美丽的浪花!张老师上的这节课,整个过程虽然不是很流畅,但是处处都是真探究,真学习,处处能激起美丽的浪花。
张老师的这节课就从几次探究说起吧。
第一次探究
老师先播放了一个小视频,两个孩子在做手工。他们想把旧的奶粉盒装饰成一个美丽收纳盒。弟弟说:“那该怎么办呢?”姐姐说:“我有办法,我来给你变一个魔术吧。”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如何给圆柱体的侧面贴上美丽的包装呢?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柱体,在它的外面贴上一层美丽的包装。”学生进入了第一次探究。
我认为张老师设计的这个导入恰到好处。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又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学生第一次探究,学生深刻的理解了包裹圆柱的卡纸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卡纸是长方形的,很容易求出它的面积。求出它的面积就是求出了圆柱的侧面积。
第二次探究
老师质疑:“同学们,小的圆柱体侧面积,我们可以用在它的周围包一层包装纸的方法算出它的侧面积。对于大的圆柱体,我们如何计算出它的侧面积呢?有没有计算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呢?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圆柱体外面包装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就进入了第二次探究。
通过这一次探究,学生发现圆柱的侧面的展开图就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
第三次探究
两位学生配合讲解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一位同学拿着圆柱侧面展开图向学生边展示边讲解,展开图形长与宽和圆柱侧面的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另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进行板书。
但是,这一次的探索并不怎么成功。板书的学生没有听明白老师的意思,把学生说的每一句话都写在了黑板上。
当时张老师这样说:“让你当小老师,你却不明白怎么写,看看当老师多么不容易呀!”一句调侃的话,化解了当时的尴尬局面,又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张秀娟老师的教育机智真是处处展现呀!这何尝不是课堂上激起的美丽浪花呢?
第四次探究
老师质疑:“同学们在你剪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有不一样的剪法呢?如果不沿它的高剪开,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
学生再次进行操作。发现剪开的图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老师就接着进行引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能用上面的公式进行计算。因此,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是通用的。
第五次探究
学生用圆柱的侧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先独立进行计算,然后汇报自己的计算结果。
一位小女孩儿站起来汇报,还没有开口,自己就笑了:“老师我算错了。”张老师并没有生气,而是亲切的问:“你错在哪里啦?是不是把单位弄错了呢?”小女孩不好意思的说:“通风管儿的底面直径单位是分米,长的单位是米。我把通风管儿的直径也当做了米进行计算。”此时,张老师随机对学生进行了引导:“看来审清题目是多么的重要呀!一定要把单位化统一,然后再进行计算。”
这才是真实的课堂。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答疑解惑。
在这节课堂上,学生的每一次自主探究,老师都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想、去做,而不是流于形式、象征性的做一下。让学生真正体验了圆柱侧面积的推导过程。理解了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找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处处激荡着美丽浪花的课!
我认为真正的课堂,是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究,不断答疑解惑的过程。在新时代核心素养下,作为数学老师有更多的使命。不仅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知识和解题技能,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惯,还要不断渗透有关的数学思想。
秀娟老师在课后分享时说,数学的实质是什么?就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新时代对未来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接班人,不仅要有知识技能,还耍有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有能力担当重任的素养。
看来,作为一名数学老师,真是任重而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