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来写松浦弥太郎的《100个基本人生信条》。
第38条,关于读书,他是这样说的:与其读一百本书,不如把一本书读一百遍。
一本一本地积累数字,说着“我读过这么多书”的时候,到底学到了什么?我感觉留下的只不过是“读了一百本书”的记录而已。还不如找到好书,反复读一百遍。从“即便读了一百遍,也会有新发现”的好书那里,可以学习很多东西。这和人际关系同理。比起交往一百个人,倒不如和一个真正喜欢的人交往,更能了解自己和对方的本质。
最近心态浮躁,一些原来以为能读进的书读不了。直到遇到之前自己不以为然的这一本,弥太郎的话很简单,但值得多读几遍。
李开复在《向死而生》里说,他自己太在乎影响力了,所以,每一步都要求有意义才去做,别人邀请他演讲,他挑有多少观众才去,有陌生的追随者,热情洋溢的恳请见面,他也要去自己先衡量一番才决定。他一直让自己正能量示人,他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到。直到病倒,他不愿意面对该是他。在和自己相处恢复身体的过程中,他开始反思自己。
不再要求什么都有意义,不再什么都要算好划算了才去做。
读书,做事情,都一样,生活需要去认真体验才属于自己。
在弥太郎读这段话里,我读到了我之前也知道的道理,但却没有认真珍惜过。现在我不在心疼给自己买书的钱,能买回来看的书多了,但曾经非常珍惜看一本书的心境却丢失了。
找到好书,反复读一百遍,我能做到吗?李笑来最开始也是从他的母亲那里知道了这个道理,认真践行。他在很早就知道了,要读好书,不止一遍的读。最重要的是弥太郎提示:从“即便读了一百遍,也会有新发现”的好书那里,可以学习很多东西。
这一点很重要,回忆去年给我最多启发的是木心的《文学回忆录》,那本书被我反复的读,很多启发当时读不出来,事后在反思也好像又能明白些什么。我在想大家都忙碌追逐什么呢?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与其每天打鸡血一样的去拼命什么都学,还不如去问问自己,最重要是什么,然后用心对待,做到最好。
这和弥太郎说的很像。弥太郎也说人际交往,比起交往一百个人,倒不如和一个真正喜欢的人交往,更能了解自己和对方的本质。我想到了最近读武志红,他说每个人都在寻求,在关系中释放力量,完成生命力,能量的转换。再结合在一起去理解,好像做到简单,专注,更有说服力。
还有一条也对我又启发:去思考,这样做会给他人带来幸福吗?
开始行动前,无论多小的事我都会自问:“这样会让他人幸福吗?”这个习惯很重要,并会反映在工作姿态中。日常的每分每秒,都要用来反问自己:“这样他人会幸福吗?”将这个纳入到日常的练习吧。
我一开始怀疑,这样做不就是太滥好人了吗?怕你做多了,别人会看轻你。后来我再想,也不是的。李笑来说过,什么是真诚,怎么创造惊喜,多去做情理之中的事情就好了,我也理解为,功不唐捐。
但需要注意的是,弥太郎这里说多想别人会幸福吗,我们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也不要想着要收获惊喜,才去故意做。其实所有的道理都一样吧,什么才是真正的真诚呢?说的真诚,和故意做出来的真诚是吗?要真为对方的价值着想才好。想到了黄有璨说运营的本质,运营就是真为用户的价值着想。
那,和菜头那一句:认可你价值的,会成为你价值的一部分。
这句话同样值得深究。你只管去创作时忘我,然后爱人。这是你真正为读者的价值着想,通过你的作品体现出来,而因为作品吸引过来的人群,反向也会提升稳固你的价值。
我觉得这一条很适用,可以马上就用起来。我们和家人沟通,和朋友交往,都可以去多想一下,我这样做她们会幸福吗,怎么样她们会幸福更多一点?
比如,我在看女儿作业的时候,之前总觉得她慢,有点着急,催她,现在我会在检查她作业之后,给她具体的表扬,告诉她我觉得她哪里写的比较好,她能写出来这样的句子,我作为妈妈有点骄傲。我能看到她闪亮的眼睛,马上就抱住了我。我心里暗暗想,原来真这么有用。多问一句:这样做会让他人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