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朋友在了解了我每年的阅读量或听了我对一些事情或者项目的分析之后,夸奖我是个 —— 学霸。
很遗憾,我在学校期间的同学们听了,一定会“笑掉大牙”。
我真的不是“学霸”,我其实是个“考霸”,我的绰号叫做 —— 逢考必过,而非逢学必会……
记得在高三学期,学校在高考前,一共要进行8次模拟考试。
高三上学期的4次,我的年组排名基本就在140 -150名晃荡。
鉴于学校是省重点高中,根据往年的排名,对应考入大学的情况,老师都会给予相应的填报志愿的建议。我收到的建议是 —— 东北三省的重点大学。
而我出于对“英语”的喜爱,我希望去的大学是“上外”“北外”“北二外”,同时,鉴于我对上海的憧憬(我父母的蜜月旅游地,当时我还在我妈妈肚子里,伴游~),我的第一目标是 ——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不过当我说出来的时候,老师用“那样”的眼光看了我一眼,然后说,我们学校前一位考入上外的是在8年前……
好吧,现实是残酷的。
上外当年给到辽宁省的理科学生的名额也就11个。我想拿到这11个中的一个,至少也得在学校排进前十…… (综合统计了辽宁省所有重点高中,按照每2所学校有1人报考的情况计算)
我意识到,还有半年多的时间,靠拼命硬学,是肯定来不及了,除非我是“天才”,可如果我是“天才”还需要纠结这件事情吗?不用。
所以,我必须“另辟蹊径”!
先来设定目标:“考入上外”。
然后,确定条件:
1、达到上外的招生分数线;
2、且在所有达标的人中,排在前11位;
结论是 —— 至少要考到600分(经过对比分析之前3年的招考分数线得出)。
最后,对照现状:
我当时能考多少分呢?510 - 540之间。
天呐!我得看多少书,做多少练习,才能填平这些分数差呀……
所以,我当即就意识到,光靠猛做练习题,是绝对无法实现“考入上外”这个理想的。
那么,要怎么办呢?
首先,我对分数进行了一下拆解。
当年是 总分750 = 5科 * 150/科。
数学是老大难问题,前4次模拟考,都没及格…… 所以设定90分。
物理化学和英语这三门,是我成绩最稳定的三门,4次模拟考试的,三门成绩相加,基本都在360分左右。
那么按照目标“600”,减下来,语文就得考“135”分…… (Impossible Mission)
得再调整,
数学100分,这样语文125分,看起来就靠谱了一些。
那么数学怎么能考到100分,语文怎么考到125分呢?
接下来,又对试卷进行拆解。
150分的卷子,客观题60分,主观题90分。
简单理解,就是客观题,机器判卷;主观题,老师判卷;
那么主观题至少还可以用些“套路”,比如字写的好看、解题过程写清楚(即使解不出答案,也能给点儿分)……
客观题,那就是得实打实的了。
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是。
有些题目,可能不用把题读懂,用选项排除法,也是可以搞定的。
所以,客观题也是有“套路”或者说“技巧”的。
在想清楚了这些之后,我进入了“考试技巧实测”阶段。
接下来的4次模拟考,我不断地将我总结出来的“技巧”和“套路”应用起来。
主导思想是:客观题,尽可能不丢分;主观题,尽可能少扣分;
有人要说了,这不是废话嘛。
哈哈!听起来的确是。
不过仔细说来(对于数学来讲),
1、客观题要 —— 拼命拿到60分,“多花时间、多检查、一题一题的确定、能多对一题就多对一题”
2、主观题要 —— 扣分小于40分,“不会的题目就果断放弃,把能写的都写上去,严格控制扣分量”
后面4次的战果如下(年组排名):
80多名——60多名——30多名——第6名
有件非常自豪的事情,就是这4次模拟考试的语文客观题,我全部拿了60分(满分)。
高考结果嘛,2000年考入上外金融系,全省理科招生11人。
人生总会面临很多选择,其本质都是“考试”,多花些时间研究研究“考试技巧”,总比“硬撞南墙”来的好受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