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简书,点开消息栏的其他提醒,提示我截止到昨天,参加日更175天了。尤记得今年2月24日,开始日更第一天的那种纠结,“我到底要不要参加日更挑战呢?我能够每天有东西可写吗?我能行吗?……”
每天写一篇文章的缘起,是2019年12月15日参加新阳光成长训练营开始萌芽的。训练营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每天一篇心理随想。
在这之前,我也有个写点东西都念头,不过从未实施,就是想想而已。
从学生时代开始使用的,那本淡紫色封面的日记本,由初中到高中,又带到大学,然后继续跟随我毕业参加工作到现在,才用了大约一小半。工作后更是少有的动笔,翻开看看有限的几次书写,也是寥寥几句话。譬如年初,表表决心,“今年要……”,年底“一年又过去了,……”毕业之初,还酝酿着把工作中的那些个记下来写成小说,工作快二十年了,真的是想想而已。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是不可追了,时间它过去就是过去了。
训练营的三十天经历,对我来说弥足珍贵。刚开始,对于每天一篇文章的完成,我同样是心存疑虑,能写出东西来吗?
真正开始动笔(电脑)写以后,我惊奇地发现把脑子里的想法变成一行行、一段段、一篇篇的文字,是一个神奇的过程。通过“写文章”这个转化让我的思考深度增加了,思考广度拓展了,精神生命似乎开始苏醒,这个发现给我带来的欢喜,不亚于发现一个新大陆。
于是写着写着,发现“我是正确的,别人是有问题的”,这个想法是多么的荒缪;写着写着,和孩子的关系缓和了;写着写着,发现老公是真得对我好;写着写着,内心里真正与父母和解了;写着写着,发现自己书读得太少了,……写着写着,就喜欢上了每天写。
8月9日,研修班第三次课前,程老师分享写作的体验,谈到了写作的仪式感、“万物皆可盘”等,我一下子产生了共鸣之感。万物唯心造,这个世界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每天的写,也就是把自己心里的那些想法捋一捋,顺一顺,与自己的心对话。
学习心理,修行,在我看来,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这些由认知所造成的内心冲突,扩大自我意识,好好地感知当下,活在当下。
看看自己心里的那些“应该与不应该”的念头,心理学术语就是心理冲突,它们与头脑中的那个应该思维密不可分。不过我以为这个应该思维,在一定意义上,自有它存在的重要的价值。
譬如在你没有体验到晨跑和学习的快乐的时候,应该思维是让你坚持下去的推动力。而一旦你从学习或者运动中体会到那种内心丰盈的快乐,并乐在其中,那么关于这件事情的这个应该思维自然就不存在了。
自律与刻板也是如此。开始,是在应该思维的强迫下去做这些事情而自律,也就是被动自律,那么这种强迫性的自律就有刻板的味道。后来,是因为做这些事情让内心充满欢喜,主动去做,自律让人乐在其中,刻板自然是没有了的。
你看,通过文字写下来,就会发现整天批判的这些个“应该思维”、“刻板”,也不是那么令人讨厌了,它们其实挺想帮助你成长的,它们也有好的一面!
每天写篇文章,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