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升级,成长的刚需

图片发自简书App

1

四年前我选择了社会工作专业。当时对社会工作是什么一点儿都不清楚,只是单纯的喜欢社会学、管理学这些课程,所以就去了。

这四年时间,见到了太多说社会工作专业不好的人,听到了太多说社会工作专业不好的话。

最常见的是——

A:“你学的什么专业啊?”

B:“社会工作”

A:“你们这个专业很冷门呐!”

B:“呃,还行吧!”

A:“那你出来以后工作咋办?”

B:“还没想好呢,等出来再看吧!”

还有一种就是——

A:“学姐,你当时为什么会选这个专业啊?”

B:“我比较喜欢这个专业……”

A:“我不喜欢这个专业,感觉一点意思都没有。”

B:“那你可以挑个你喜欢的专业啊,现在还能转的。”

A:“那太麻烦了,我还是先学学看吧。”

这两种场景中的A,第一种是局外人,第二种是局内人。

局外人给社会工作专业贴上“冷门”的标签,我们笑笑也就过了。局内人给自己从里面贴上封条,告诉自己我不喜欢但我走不出去,这就成了一个困局。

2

慧慧是我的大学室友,大一刚开始,她就明确表示:“我不喜欢这个专业,我要转出去。”但由于大一的名额限制,没能如愿。到大二还有一次转专业机会,但是必须要跟当年大一的那一届一起重新开始。

印象中她似乎没有犹豫,主动去找负责转专业的老师,去联系她想去的那个学院的老师,去找一些能帮得上忙的学长学姐。最后,她成功了。

3

刚上大一,我经历了身边所有人的不理解,也有人劝我转专业。幸运的是,我没有转,而是在专业学习之外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所在。

如果只是单纯地听老师讲课,看专业书籍,我想我会恶心到吐,兴趣也会很快被消磨殆尽。但是我很幸运地接管了社工协会,并且有了自己做公益项目的条件,于是从这里开始了突破。

大学,从找到突破口的时候,就变得有趣了。

所以,多数时候不是我们不会做人生的选择题,而是正确答案根本不在选项中。

不从现在开始升级认知,恐怕以后连选都没得选。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参考书籍:

《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

《心智的构建》

《批判性思维》

本周反思

(1)规定时间学习。这周持续高温,还要做些家务,虽然时间充裕,但总是精力不足。每天早上太阳出来以前是学习的最佳时间,好好利用必有所获。

(2)认真对待学习。这周的评论当中出现了错别字,还有些语句不通的错误,这都与态度有关。太浮躁的学习是假学习,或者说只是看起来在学习而已。专注于每一个学习的瞬间,然后将所学为我所用,这才是学习的正确打开方式。

(3)积累不等于精进。有时候看那么多书其实不能代表就学了那么多东西,周末整理书箱,才发现自己买了不少书,读书笔记满满的三本,还有些零散的笔记舍不得扔,也保存着。可是我真的把它们全盘吸收了吗?不可能。所以,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结构化才是我目前要做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被困在自己的世界里出不去,终究不是件好事。

期待与你相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