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上小学时,我才有了现在这个正儿八经的名字。当时正是“红彤彤”的年代,名字也就烙上了时代的色彩。
当一个女孩子取名叫“红”的时候,理所应当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90年代的父母很少有给自己的宝贝女儿就简单地着这么一种颜色。现在可以用的字太多太多,如同纷繁万象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
而在当时,数不尽的“红”走在红旗招展的大街中,当有人大声叫出“红”的时候,一定有众红们的目光或应答声不假思索地汇集过来。
我未对自己的名字深究细研过,直到有一次一位多次更改大名的同学说我的名字无章可循了无诗意时,才意识到这个与我密切相关的,且被人呼来唤去的汉字是多么的平俗,多么的老土。
我埋怨父母当初为什么不动动脑筋,为什么不到词源辞海、唐诗宋词中引经据典、探赜索隐。就一个简简单单的“红”字,既没深度,也没内涵,让我受用一辈子岂不屈了自己。于是,我决定给自己来一次色彩斑斓且诗情画意的包装。
把用得着的书统统打开,仔细搜索琢磨。惹人喜欢的名字还真多,甲乙丙丁地写了一长串,最后,捧着满满一页名单,不亚于欣赏一篇悦目动听的美文。这下应该是百里挑一大功告成了。而真要一锤子砸下去的时候,这个买卖做不成了,“钟情”的我偏偏丢不下那个“红”。
唉,大刀阔斧毅然决然地要改名字,风风火火地折腾一番后,仍旧还是唯“红”独尊,似乎觉得自己多愁善感优柔寡断,因而就想给“红”找找理由。
想来想去觉得“红”还是一道不错的风景,胭脂的嫣红、晚霞的黛红、牡丹的富贵红,还有樱桃红、玫瑰红、珊瑚红、朱砂红……繁多的品种令你目不暇接。
再打开唐诗宋词,星星点点的红直扑眼窝:碧幕霞绡一缕红;洞口春红飞䔩䔩;花树得晴红欲染;软语灯边笑窝红透......还有烛影摇红、探绿寻红、红巾翠袖、红尘紫陌.....原来,长衫马褂拈须吟哦的文人们早就在青卷黄灯的书斋中为后人们寻找红的意蕴留下了注脚。
巧的是,今人对红的意蕴作了拓展和延伸。一位叫南妮的作者在一篇文章里说,“红,意味着漂亮,艳丽,以及极顶。它安静而心平气和地与其他颜色们友好相处,没有跋扈张扬的意思。当一个叫‘红’的女人确实出类拔萃时,我们会点头臣服。最出色的女性才配叫红......”
想不到在色彩纷呈的世纪末,居然有人对“红”情有所动,思有所悟。惊喜中记起一句烂熟于心的广告词:用了点“大宝”,嘿!还真对得起咱这张脸。
我想,如果我要神釆飞扬地说一句:“嘿!还真对得起咱这个名字!”看来不会像用了点“大宝”那样简单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