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被世人虔诚地顶礼膜拜为“拥有88个琴键的小型乐队”,这是因为钢琴可以毫不费力地模仿出从长笛到大提琴多种乐器所能发出的声音,极富活灵活现的表现力。那么,如何才能更深刻、更有说服力地把握这一“小型乐队”?如何才能快速的把握钢琴音乐的风格?如何才能弹奏出风格迥异的音乐作品?这是每一位钢琴演奏者不能忽视的。
不可否认,任何一件被历史所认定的艺术品都不是孤立的,无论是一首诗、一幅画或者是一部戏剧,都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都可以分容易的分辨出它们属于同一个时代派别或者是同一位艺术家。因为,一位艺术家的许多不同作品间都有着显著的相似之处。
音乐,抑或说是钢琴作品,也是如此。我们通常认为:思想性情、经验阅历可以构成作曲家的作品风格,旋律、和声、节奏、乐句的长短、休止的安排,踏板的运用,甚至装饰音、连音或断音的处理形成了一个作曲家的特殊风格。我们会觉得巴赫的音乐凝练沉着、斯卡拉蒂的音乐轻灵明快、亨德尔的音乐华丽豪放、德彪西的音乐含浑朦胧。音乐的韵味深蕴于风格之中,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不同,对音乐本身的体味和表现也就不尽相同。
作为音乐人,我们追求的境界是使钢琴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在弹奏时可以更自然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宣泄作曲家的情绪,完美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作品。
在弹奏一部乐曲之前,我们要反复熟悉这部作品及其作曲家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背景。艺术家之所以成其伟大在于他符合了时代精神,敏锐而果断地把握了时机,所以,我们只有理解了当时的文化环境、社会背景,才能更容易了解作曲家及其作品的某一侧面,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除了翻阅我们所必须掌握的音乐文献以外,还要浏览一切对我们有所帮助的学科领域,比如文学、美术、哲学、建筑等。
潜心研究作曲家的乐谱,找出它的个人风格。傅雷先生曾说:个人风格比时代、乐派风格更难把握。比如说巴赫风格的连奏,比起贝多芬浪漫派风格的连奏,乐音需要用某种数量的上方泛音略加装饰。但是贝多芬的连奏都几乎不要求有上方的泛音。印象派的华丽技巧要求比较柔和的连奏,多个音应该尽可能不带上方泛音而融合在一起。再如,在巴赫的作品中,激烈的断奏显然是不理想的,我们会看到很多的“半断奏”,但是浪漫派却经常要求短促的,甚至是激烈的断奏。掌握作曲家的个人风格,把乐曲的思想感情有创造性地表现出来,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做出不懈的努力才可以做到。
多听别人的音乐语言,这点经常会被忽略。我们经常在处理每个音符时,自己的成分太多而作者的成分太少,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倾听和熟悉音乐语言。比如我们拿到了一首自己并不熟悉的钢琴乐谱,我们如何能将它演奏得更好?我们可以先听知名演奏家演奏,并对曲目创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当我们熟悉了这种风格以后,对同样风格曲子的处理也是有所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