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月考前,学生来问:老师,作文还考任务驱动吗?
有这样疑问的学生不少,也很正常。近年语文高考变化多端,“任务驱动”应用而生,老师无所适从,学生颇为困惑。
这次作文材料是: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去看病,女儿只给她买半程的坐票。半程过后,老人被刚上车的女大学生拿着车票座位号“请”了起来,老人的女儿要求挤一挤,被女大学生拒绝,双方起了争执。后来一名中年男子给老人让了座。老人的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大学生觉得很委屈:“坐自己位置错了吗?”
桂杰同学给上面文字起名为“驱动材料”,大家比较认可。作文批阅后,就任务驱动型作文,结合我的研究课题,针对学生存在问题,谈谈我的看法与思考,算是以正视听吧。
02
任务驱动是另一种作文吗?
“驱动”二字是中心词,生活中有电脑驱动、创新驱动等,也算是个网络新词。查查字典,“驱动”的义项是“驱使行动”“施加外力,使动起来”。“任务驱动”又是一种教学法,以构建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使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助的学习实践活动。
我认为“任务驱动”和“供给侧改革”的意思接近,就是作文目标更明确,要求更具体,操作性更强。任务驱动型不是创新,是作文的传统,韩愈“文以载道”、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王安石“为文有补于世”,是古人的写作观。古为今用,高考作文应聚焦社会热点,反映民生问题。课本的许多议论文,都是范例,可以认为是“任务驱动”的。我曾把《寡人之于国也》《师说》《劝学》《过秦论》还原成“驱动材料”。
示例一: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请孟老先生,结合春秋现实,对梁惠王治国理政提出建议。
示例二:李氏子蟠,有感于师道不传,心有疑惑。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请韩愈老师就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不同做法,结合现实生活,给李蟠写一篇文章,谈谈对唐代学风和社会风气的看法。
任务驱动不是新事物,把它和新材料作文分开是错误的,高考就应该让学生关注现实,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这体现的是青年学生与时俱进的时代担当,是对高考作文导向的正本与清源。
03
作文需要模式来指导吗?
两天来,我批阅两百多篇作文,感觉到学生审题、拟题能力明显提升,好作文也有四十多篇。但立意肤浅、粗制滥造者也为数不少,有学生不管驱动材料如何,都爱穿靴戴帽,行文大而空;有同学驱动材料不用,偏要另起炉灶,从另一个材料说起;有同学套话连篇,开口“社会在发展”“上下五千年”“自从呱呱坠地”,读来索然无味。
我的启示是,不应高估学生作文能力,要从基础、从基本功抓起,教给学生方法和模式,让其先亦步亦趋,再学以致用,最后放手走路,逐步练就个人的作文特色。我以“庖丁解牛”的过程,来解读写作模式的三重境界。
始解之时,“所触、所倚、所履、所踦”,“所见无非牛者”,因为不懂规律,看到的是整头牛,解牛用的全是模式和经验。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搞清了牛的筋骨结构,学会了一定的思维方法,就可灵活自如地解牛了。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欲,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游刃有余于筋骨间, 目中已无全牛,解牛就全凭感觉感知,达到无招胜有招,无模式超有模式的境界了。
初写任务驱动,模式和套路是必须的。许多名师都是这样做的,其模式明确而具体,精细化到文章有几段,每段有多少字。我阅读了蒙城卢希杯老师的的博客,他的“五步成文法”,对“任务驱动”探究很深很细。反思我的作文教学,做得真是太浅太少了。受他启发,我提出任务驱动“六字箴言”:引、点、议、深、联、结。尝试了一学期后,学生的“任务驱动”水平有所提升。
写作模式就像达芬奇画蛋,练武术的蹲马步,是套路,是基本功。有了这坚实的基础,你再可以走出模式,再上新高了。
04
素材积累很重要吗?
没材料,作文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单纯地强调材料,脱离实际的材料,材料就成了作文形式,而不是内容了。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针对性不强的材料,就只能增加字数而已。
任务驱动作文,因为任务更明确,又要结合现实。和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素材运用就有些弱化,如传统的司马迁、杜甫、孔子等素材,如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就有些老生常谈,或泛泛而谈,不一定就适合这个“驱动材料”。这次作文,好多同学谈孝道、感恩、诚信、文明、礼仪、传统美德等。分析其原因是材料没有读透,按老思维去分析新问题,立意不着边际,反倒增加了写作的难度。
我认为任务驱动素材来源有两个,课本素材和社会时事。课本素材运用,要注重三方面:要品味思想,巧用观点;要挖掘内容,引用事例;鉴赏技巧,借用格式。社会时事素材积累,的确有难度。客观的现实是,学生压力大作业多,没时间读书看报,没时间关注新闻;由于传统思维影响,学生对热点焦点很少理性评价。我课前的审题竞赛和素材推荐很好,可惜很多同学没有领会;还有《特别关注》杂志的确不错,有好多社会热点文章,其中许多评论都是启迪思维的绝佳范例。
最后,我认为“驱动材料”是最好的作文素材,好多同学却舍近求远,视而不见。道理就不说了,我的方法有:一是立意由材料生发,二是观点要源于材料,三是论证要结合材料。以“驱动材料”为线索,可以紧扣主题,可以就事论事,可以形成思路,从而高效地完成“驱动”的“任务”。
05
理性思维是怎么回事?
这是一个态度先行,观点横飞而思想稀缺的时代。学会思考,是拥有思想的第一步。写作文一定要有观点,而且要明确表述,这很重要。
这次作文批阅中,我收集到一些好标题:莫让道德绑架寒了人心/让座是美德,拒绝是权利/让是一种美德,不让是规矩/让座也得看情况/坐自己的座位,让别人说去吧/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享受权利,何错之有?/我的座位,我的权利。这些标题,观点明确,表述有概括力,用到了祈使句或对偶句,很有借鉴意义。
但也有一些标题,观点不明,模棱两可,甚至立意错误,增加写作难度。比如:让理解深入心底/是时候该孝敬父母了/文明礼仪伴我成长/没让座位丧失了良心/站一站挺好的/气度/让座/学会看待自我/被遗忘的尊老美德/中华美德不可失/百善孝为先/宽容/初心不变。
我的点评是:观点要立场鲜明,要有一个核心立意;要有处理矛盾的方法,不做泥水匠,不做和事佬,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吗,不做红楼梦里的葫芦僧。
学会理性思考问题,要具备起码的生活认知,如动车常识,按号入座,孝顺对象。要有批判性思维,不是让你去责备“女儿”,教训他人,而是要反思自己,遇到相关事件,我怎么办,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有公众的立场,可以列举到相关事件,不做无原则的退让,又走向“道德绑架”的泥淖,要关注到材料的倾向性是“支持女大学生”。等等。
文以载道是作文永恒的主旋律和方法论,“道”就是观点和思想,任务驱动更强调“道”。
06
最后说一点,“任务驱动”写作需要天赋,需要多观察,多动脑。更重要的是“勤动手”,好文章离不开“勤奋”二字,霍军老师给我了启示。
批阅作文之余,我浏览了霍军简书。他最近在南京雨花台中学,听肖培东老师讲高二的《神的一课》,有3857个字,属于长文吧!写了课堂实录,还有他的“霍按”语,记载很详细,真是神速啊。我短信向他请教快速写作的妙诀。
霍老很快回复了两条:“错过了第一时间,往往就越来越模糊,记不住了”。“抓第一时间赶快写下大纲、最好的细节。如果有空闲,就写出细节。没有时间,相关细节在脑子里转转,就清楚了”。
大师的经验很朴实,却是成功之道,我和同学们应该向他学习!
写于2017年12月作文批阅之后。(后附两篇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