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读
研究发现,水生植物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对水生环境中的高铵(NH4+)具有较强的抗性,且对处理猪废水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为了探究粉绿狐尾藻对NH4+的耐受机制,研究者对粉绿狐尾藻在NH4+胁迫下的转录组学和生理响应进行了研究。在温室中以0.2 mM的NH4+作为对照(N1),在高NH4+(10 mM;N2)和超高NH4+(70 mM;N3)浓度培养条件下对不同样本进行Illumina测序以及PacBio单分子实时测序。其中,**N3植株出现明显的NH4+中毒症状,而N1和N2植株在2周培养处理下仍能够旺盛的生长。
在N2和N3处理下,在绿狐尾藻中共鉴定出31678和35072个差异表达基因:
- 叶片中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的转录上调有助于绿狐尾藻对NH4+的高抗性。
- 过氧化氢酶基因的转录调控可能平衡了高NH4+条件下植物的活性氧。
- 氮代谢基因(包括NH4+转运体、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谷氨酸脱氢酶和天冬酰胺合成酶基因)转录的下调或上调在高NH4+浓度下能够通过NH4+摄取、转运和同化在NH4+稳态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研究为粉绿狐尾藻对NH4+胁迫响应的分子和生理机制提供了见解,本研究的转录组数据有利于未来对该物种的进一步研究。这些结果为粉绿狐尾藻处理猪废水中高强NH4+奠定了理论基础。
原名:Transcriptomic and physiological analysis revealed the ammonium tolerance mechanisms of Myriophyllum aquaticum
译名:转录组结合生理分析揭示了粉绿狐尾藻对铵的耐受机制
期刊: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IF:5.545
发表时间:2021年3月
通讯作者:吴金水,李宝珍
通讯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DOI号:10.1016/j.envexpbot.2021.104462
二、实验设计
三、结果
1. 粉绿狐尾藻(M. aquaticum)对不同NH4+浓度的形态和生理反应
在不同NH4+处理植株14天时(D14),N1和N2处理组中的植株表现出较强的生长活力(图1A-B),而N3处理组中的植株上出现可见的NH4+中毒症状(叶缘枯萎,图1C)。
N2植株的鲜重(FW)是N1植株的1.16倍,N3处理植株的FW仅为N1处理植株的51.2%;试验结束时研究者在株高上同样观察到相同的趋势(1D-E)。外部NH4+浓度较低时植株根长较长(图1F)。当提高外部NH4+浓度时,能够观察到所有植物组织的NH4+和NO3-浓度均有所增强。在相应处理下根中NH4+浓度低于叶和茎中的NH4+的浓度,而N2和N3处理使根中NO3-浓度升高的最多(图1G-H)。与此同时,N2植株叶片中Chl a、Chl b和总Chl浓度显著高于对照植株(p<0.05),分别是对照组的1.15、1.23和1.17倍;N3处理植株叶片中Chl a、Chl b和总Chl浓度最低,分别为对照植株的86.9%、87.4%和87.0%(图1I)。
- A-C 分别代表粉绿狐尾藻在水培培养系统中在N1(0.2 mM NH4+)、N2(10 mM NH4+)、N3(70 mM NH4+)处理下生长14天的图片,C中的红圈代表在N3处理下叶缘发生枯萎;
- D-F 分别代表植株鲜重(FW)(D)、株高(E)以及根长(F);
- G-I 分别代表在叶(G)、茎(H)和根(I)中的NH4+浓度,NO3-浓度以及叶绿素浓度。不同字母代表在p<0.05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2. SMRT测序和RNA测序生成的数据
通过SMRT测序共生成53.18 Gb聚合酶阅读碱基(polymerase read bases)(表1)。经过过滤去冗余后,在叶、茎和根中分别获得78262、64046和77012个unigenes。通过对包括NR、NT、Pfam、KOG/COG、Swiss-prot、KEGG和GO在内的7个数据库中进行注释,获得了粉绿狐尾藻基因功能的全面信息。NR数据库中的匹配序列结果显示,与粉绿狐尾藻匹配率较高的前3位物种是葡萄(Vitis vinifera)、核桃(Juglans regia)和可可树(Theobroma cacao),但最高匹配基因不超过30%以上。RNA-seq中共生成1600529958个原始reads。过滤原始数据后,获得1552514922个干净reads,27个样本中所获得的reads范围从43573784到74086926不等。平均数据量为8.62 GB,错误率低于0.03%,Q20高于97.66%,RNA-seq所得高质量数据满足后续分析要求。
表1.PacBio Sequel测序平台生成的原始数据。
3. DEGs的鉴定和KEGG分析
使用N1作为对照,进一步对N2和N3处理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分析,分别鉴定出31678和35072个DEGs。在N2和N3处理组中植株 根系 的DEGs数量均最高。除了N3处理组植株的根部样本外,其余样本所检测到的表达上调基因数量均多于表达下调基因数量(图2A)。
Venn图中可以发现有22343个(83.4%)DEGs在N2处理下具有组织特异性,有21343个(76.2%)在N3处理下具有组织特异性(图2B-C)。此外,在N2和N3处理中的叶、茎和根中分别存在1116个、2898个以及8929个共有DEGs,分别占总DEGs的7.2%、18.2%和39.7%(图2D-F)。
其中,N1代表0.2 mM NH4+、N2代表10 mM NH4+,N3代表70 mM NH4+;A代表基因表达数量;B-C分别代表N2 vs N1和N3 vs N1不同组织之间DEGs的Venn图;D-F分别代表在叶(L)、茎(S)和根(R)之间N2 vs N1和N3 vs N1比较所产生的DEGs Venn图。
根据N1、N2和N3处理的基因表达模式,基于STEM软件研究者进一步将这些不同组织样本中的DEGs聚为16个谱系。进一步选择显著聚类(p<0.05)的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其中在叶片组织中选择“control-down-up”模式(谱系10和9)、在茎组织中选择“control-up-up”模式(谱系13、12、8、15),在根组织中选择“control-up-up”模式(谱系15和11)的谱系。通过分析发现,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途径在叶片中显著富集。光合作用-天线蛋白(ko00196)途径的基因最多,富集因子最大,q值最低。茎中过氧化物酶体(ko04146)途径的q值最低,而根中过氧化物酶体途径的q值为2.87E-19,富集了150个基因。与N代谢启动相关的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ko00250)在茎和根中显著富集(表2),因此猜测这些反应可能在抵抗高NH4+浓度中发挥关键作用。
表2.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KEGG通路分析。
4. DEGs调节叶片中的天线蛋白(antenna proteins)
光捕获叶绿素a/b结合(LHC)蛋白又称天线蛋白,能提高光吸收和激发能量转移。LHCA1~LHCA5以及LHCB1~LHCB7是LHC基因家族的成员。与N1处理相比,共有57个LHCAs在N2处理组中被上调,其倍数变化范围在0.9-5.8之间。同时,有98个已鉴定的LHCBs在N3处理下也均上调,其倍数变化范围为0.9-6.9。与对照相比,N3处理组中有31个LHCAs基因和33个LHCBs基因下调,其倍数变化范围分别在1.6-3.0和2.1-8.1之间(表3)。结合N2处理组叶片中叶绿素浓度显著增加,同时N3处理下叶绿素浓度最低(图1I),研究者认为光合作用的调节与粉绿狐尾藻对NH4+的耐受能力和毒性密切相关。
5. 铵诱导的氧化应激
为研究NH4+胁迫下ROS积累所引起的质膜氧化损伤,采用荧光探针对根中的O2·-和H2O2进行染色,其中图3A-B中可以发现,N3处理明显增加了植物根部的荧光强度,这表明高NH4+刺激ROS的产生,进而诱导了植株内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的产生(图3C-D)。CAT作为过氧化物酶(ko04146)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除积累的ROS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可以发现,N2和N3处理导致了植株叶片和茎中CAT活性的显著增加(p<0.05);受CAT基因调控,N3处理根系中CAT活性是对照组和N2植株的2.90倍(图3E)。此外可以发现,本研究所鉴定出的CAT基因在N2和N3处理条件下,在所有组织中多数均被上调(图3F)。
(A-B),不同组织中丙二醛(MDA)浓度(C)、脯氨酸(Pro)浓度(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E)以及CAT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F)。图中红色荧光代表O2·-,绿色荧光代表H2O2。
6. 氮代谢对高NH4+浓度的响应
硝酸盐转运体(NRT)基因调节了NO3-的吸收和转运,其在对照植株根系中高表达;对于AMT基因而言亦是如此。这些结果表明N1处理促进了粉绿狐尾藻根系对外环境N的吸收。不同的是,本研究所鉴定出的NR和NiR基因在叶片中高表达,这暗示出NO3-还原为NH4+多发生在植株叶片中。在叶片中鉴定出的11个GS基因以及在根部鉴定出的17个GS基因均随着外界NH4+浓度的增加而表达下降。同时,GOGAT(Fe)基因在叶片中高表达,GOGAT(NADH)基因在根中高表达,但这些基因大部分在N3处理下下调。这些结果表明,在高NH4+条件下,GS/GOGAT循环的调节变弱。相反,13个GDH基因在N2和N3处理下明显上调,此外,大多数已鉴定的AS基因在N3处理下的叶片中以及在N2和N3处理下的茎和根中上调,这表明GDH和AS基因可能在粉绿狐尾藻高NH4+抗性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图4A)。
N3处理组中植株茎和根中GDH活性显著提高(p<0.05),且分别是N1处理下的1.16和1.46倍(图4B)。N2处理组中植株叶、茎、根中AS活性分别是对照植株的2.03、1.49、1.52倍,而N3处理组中植株叶、茎、根中AS活性分别是对照植株的6.13、6.17、7.84倍(图4C)。作为NH4+同化的主要产物,随着叶片和茎中外界NH4+浓度的增加,Gln浓度显著增加。茎和根中Asn浓度也观察到相同的趋势。N3处理下植株组织中Glu浓度显著高于N1和N2处理组植株,但N1和N2处理组植株之间差异不显著。在各处理内,茎中Gln、Glu、Asn浓度均高于叶和根(图4D-F)。
(A)、谷氨酸脱氢酶(B)、天冬酰胺合成酶(C)活性变化以及谷氨酰胺(Gln,D)、谷氨酸盐(Glu,E)、天冬酰胺酸(F)浓度在不同组织中的变化情况。图A中的蓝色箭头代表硝酸盐还原过程,绿色箭头代表NH4+摄取和转运过程,黄色箭头代表NH4+同化过程。NRT代表硝酸盐转运蛋白;NR代表硝酸盐还原酶;NiR带包亚硝酸盐还原酶;AMT代表铵转运蛋白;GS代表谷氨酰胺合成酶;GOGAT代表谷氨酸合成酶。
7. qPCR验证
为了验证RNA-seq结果的准确性,研究者选择15个关键基因进行qPCR验证,这些基因包括NRT、NR、NiR、AMT、GS、GOGAT、GDH和AS(图5A)。在叶片中,13个基因的qPCR和RNA-seq之间的相关系数超过0.82,其中8个基因相关系数达到0.99。在茎中,10个基因相关系数超过0.81,其中GDH3032、AS2374、AS2248、NR1952的相关系数达到0.99。在根部,12个基因的相关系数均在0.86以上,其中7个基因的相关系数达到0.99(图5B)。一般而言,qPCR相对基因表达水平的趋势与RNA-seq FPKM结果一致,这表明转录组结果准确可靠。
四、讨论
1 NH4+对植物生长和基因表达整体变化的影响
若想用高强度的NH4+来处理猪废水,人工湿地(CWs)系统中使用的水生植物需要对高浓度的NH4+具有耐受性。但不同水生植物对NH4+的耐受性不同。当NH4+浓度高于0.1 mM时会降低细叶满江红(Azolla filiculoides)的生长速率,;当外界NH4+浓度超过0.4 mM时,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的生长也会受到影响。在本研究中,粉绿狐尾藻在高达10 mM的NH4+浓度下保持健康生长,但由于70 mM对植株产生了急剧的毒性(生长的抑制、叶片黄化鲜重显著下降和叶缘的枯萎),这使得其不能耐受的70 mM的NH4+。作为NH4+的第一个传感器官,NH4+毒性的初始信号出现在根部,这通常会导致在高NH4+条件下根系结构发生改变(图1F)。
本研究首次基于PacBio Sequel测序从粉绿狐尾藻的叶、茎和根中分别生成了19.14、15.83和18.21 GB的数据集(表1),基于校正分析,本研究数据为全面了解粉绿狐尾藻的遗传信息提供了全面数据。N2和N1、N3和N1之间的DGEs分析表明,与叶或茎组织中的DEGs相比,我们在根中可以观察到更多的DEGs(图2),这表明根似乎响应NH4+增加的第一个传感器官。对成簇上调谱中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光合作用天线蛋白、过氧化物酶体、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最有可能与粉绿狐尾藻的NH4+耐受有关。
2 NH4+调节了光合用反应
在高浓度NH4+条件下,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途径在粉绿狐尾藻叶片中显著富集(表2),这一现象与15 mM NH4+处理下水稻地上部所注释到的结果相一致。在N2处理下,植株内所有LHCA和LHCB基因均上调(表3)。该反应与在浮萍中观察到的反应不同。在浮萍中,其光合作用天线蛋白(ko00196)仅在外周富集,且随NH4+浓度的升高而下调。此外,水稻在过量NH4+处理下,6个LHC基因严重受到抑制。这些结果上的差异表明,与其他植物物种相比,粉绿狐尾藻在高NH4+条件下具有更大的光捕获能力。
10 mM NH4+处理下粉绿狐尾藻叶绿素浓度高于0.2 mM NH4+处理组(图1I)。先前的研究同样表明,适当的NH4+胁迫会增加拟南芥中的叶绿素浓度。10 mM NH4+供给为粉绿狐尾藻将额外的NH4+同化为氨基酸提供了所需的能量和碳骨架,这对于增强光合作用而言具有益处。已有的研究发现,高浓度NH4+所产生的毒性会引起净光合作用的下降,这与本研究中70 mM NH4+下调了粉绿狐尾藻LHC基因的表达以及叶绿素浓度的降低相一致(表3,图1I)。
3 NH4+诱导氧化应激
茎和根中随 NH4+ 浓度升高所表现出的 control-up-up 表达谱中富集的过氧化物酶体通路显示,高浓度的NH4+诱导了植物中的氧化应激(表2)。N2处理显著提高了粉绿狐尾藻叶片和茎中CAT活性(图3E),此外在苦草(Vallisneria asiatica)和Hydrilla verticillate的研究中同样发现,在高NH4+条件下会增加植株叶片CAT活性。需要注意的是,N2处理组植物根部的CAT活性保持在较低水平。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与N2处理下的叶和茎相比,根中NH4+积累较低(图1G)。在作者先前的研究中,在10 mM NH4+处理下,SOD和POD的活性较高。而N2处理组ROS积累、MDA和Pro浓度保持在低水平(图3A-D),这可能是由于植物抗氧化酶系统通过清除过量的ROS以减少植物应激的功能所导致。然而,70 mM NH4+胁迫导致所有组织中CAT基因表达和活性升高,与此同时可以发现ROS得到积累,同时MDA和Pro浓度较高(图3)。高浓度NH4+胁迫导致植株体内积累的大量ROS超过其自身的调控范围,进而对植株造成影响,并对光合作用造成损伤,导致该条件下的光抑制。
4 高NH4+影响N的吸收和还原
NH4+吸收过程受到AMT基因的严格调控。以i2_c80919/f1p4/2038(注释到AMT1;2)为代表,在粉绿狐尾藻中鉴定出的大部分AMT基因在N2和N3处理下的根组织中下调(图4A)。NH4+被植物细胞视为信号分子,N2和N3处理下的高NH4+积累诱导AMTs的低表达,这一过程可作为植株体内的负反馈调节,通过降低NH4+的吸收以保持体内NH4+的平衡。在0.2 mM NH4+处理下根组织高表达的AMT基因中,部分在N2处理下在叶片组织中表达上调(图4A)。在N供给条件下,AMT1;1在拟南芥叶片中高表达,其可能在光呼吸过程中将细胞丢失的NH4+转运回叶肉细胞的过程中起到作用。
在本研究中,N1处理下NRT基因在根中的表达最高。有研究发现,AtNRT2.1在N限制条件下对根形态变化方面起重要作用,这恰恰解释了粉绿狐尾藻在0.2 mM NH4+条件下根较长的原因(图1F)。由于粉绿狐尾藻的茎和根中通气组织发育良好,可能粉绿狐尾藻通过分泌氧将营养液中的NO3-氧化形成NH4+,这导致了在无NO3-的条件下,粉绿狐尾藻组织中NO3-浓度随外界NH4+浓度升高而增加。此外,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发现,NR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高于根部(图4A),这使得大部分NO3-在叶肉细胞中减少,只有一部分在根中减少,导致了在10 mM和70 mM NH4+处理下,植株叶片中NO3-浓度是根部的一半。与N1处理相比,N2和N3处理下茎和根中NR基因的表达下调(图4A)。随后,随着NH4+的外部增加,植株中NO3-浓度增加(图1H)。其他人先前的研究支持了本研究的结果,其中NH4+补给量的提高能够降低粉绿狐尾藻中NR基因的活性。综上所述,AMT、NRT、NR和NiR基因的下调降低了NH4+的吸收以及NO3-的还原,以此避免体内NH4+过多的积累,这可能是粉绿狐尾藻对高NH4+胁迫响应的启动策略。**
5 NH4+同化和氨基酸转运在高NH4+耐受中起重要作用
与NO3-浓度相反,植株叶和茎中NH4+浓度显著高于根(图1G)。由于根部吸收的NH4+大量同化为氨基酸,过量的NH4+可以通过木质部运输到地上部。GS/GOGAT循环是植物在正常生长条件下同化NH4+的重要途径。GS1基因以及GOGAT(NADH)基因在根系中高表达,并具有从土壤中吸收NH4+并进行同化的功能,而GS2基因和GOGAT(Fe)基因在叶片中有较高的表达,这些基因可以通过硝酸盐还原和光呼吸产生NH4+;这些基因在N3处理下大部分下调(图4A)。与此相一致的,粉绿狐尾藻中的GS和GOGAT活性在10 mM NH4+浓度下最高,并随着外部NH4+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作为初级NH4+同化产物,粉绿狐尾藻茎中Gln浓度高于叶和根。矛盾的是,GS基因在茎中的表达相对低于叶和根,其原因归因于茎中高Gln浓度是由根中GS同化产生的Gln转运而来。基于转录组学分析显示,当粉绿狐尾藻受超高NH4+胁迫(70 mM NH4+)时,GS和GOGAT变得不那么占优势,NH4+同化的其他途径发挥了更突出的作用。
在N2和N3处理下,研究者在粉绿狐尾藻中鉴定出的GDH基因均上调。茎和根中的GDH活性随着外界NH4+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这与在茎和叶中所观察到的NH4+****浓度变化趋势一致(图1G),并与之前的报道一致:GDH作为一种应激相关酶,当细胞NH4+浓度较高时变得非常活跃。谷氨酸盐(Glu)由2-酮戊二酸和NH4+通过GDH生物合成,同样也可以由GS/GOGAT循环产生。N3处理下粉绿狐尾藻中谷氨酸盐浓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处理。由于N3处理植株中GDH表达和GDH活性增加,但GS/GOGAT基因下调(图4A),因此,当NH4+浓度达到70 mM时,GDH似乎在粉绿狐尾藻NH4+的同化中起重要作用。此外,Xian等同样发现GDH在决定水生植物对高NH4+浓度的耐受性方面比GS更重要。
AS被视为是NH4+解毒的关键机制,AS在催化NH4+或Gln形成Asn的生物合成中发挥作用。对粉绿狐尾藻的转录组学分析表明,高NH4+浓度上调了编码AS的unigenes,且在N2和N3处理下其在根部的表达特别高。此外,在其他植物种属中也发现了AS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如菜豆(Phaseolus vulgari)的PvAS2基因和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的HaAS1基因在植株根中存在高表达;在紫苜蓿(Medicago sativa)根瘤中,其AS mRNA的丰度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与AS基因的表达谱一致,随着外界NH4+浓度的升高,组织中AS活性增强(图4A, C)。而N3处理下植株茎中AS活性高于其他组织,其原因归因于底物NH4+和Gln浓度在茎中也高于其他组织。因此,在相同的处理内,粉绿狐尾藻茎中的Asn浓度显著高于叶和根中的Asn浓度(图4F)。此外,在根系中合成的Asn不仅用于根系的生长,还可以通过木质部转运到地上部。由于Asn的高氮碳比(2:4)以及稳定性,其被视为是N运输和储存的理想分子。
6 假定模型的构建
为了更好地理解粉绿狐尾藻耐受10 mM的NH4+的潜在生物学机制以及10 mM NH4+耐受和70 mM NH4+毒性之间的不同途径,研究者和基于转录组学、酶学和生物化学数据构建了理论模型(图6)。10 mM NH4 +浓度对大多数菌种而言都具有毒性,但在此条件下粉绿狐尾藻却能够保持良好的生长。在根中,下调的AMT基因作为体内高NH4+的反馈调节有助于避免进一步的NH4+吸收,根部NH4+同化的增加在抵抗高NH4+浓度中起重要作用,即GS/GOGAT、GDH和AS基因的高表达。CAT基因表达的增强用于维持ROS的稳态水平,从而减少对细胞造成的损伤。LHC基因的上调能够使植株捕获并转化更多的光能,为NH4+同化提供了必要的能量和碳骨架。**
当NH4+的环境浓度为70 mM时,其对大多数植物而言都具有毒性和致死性。本研究中,当植物暴露于该浓度下,粉绿狐尾藻根系中的GDH和AS在NH4+同化中起主要作用。与10 mM NH4+下的耐受机制不同,70 mM NH4+下GS/GOGAT循环的作用无论是在根还是在叶中都有所减弱。70 mM NH4+处理也导致茎中同化产物Gln、Glu和Asn的生成,其生成速率显著高于10 mM NH4+处理。同时,ROS在根的累积,结合高表达的CAT基因,高MDA,Pro浓度表明在该浓度下产生了显著的氧化应激。下调的LHC基因降低了光捕获能力,不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尽管粉绿狐尾藻在14天后出现NH4+毒性症状,但植株未死亡(图1A–C)。这些结果进一步证明,粉绿狐尾藻对NH4+具有极高的耐受性。
结论
基于PacBio Sequel测序本研究共生成了53.18 GB数据集,为未来粉绿狐尾藻的研究提供遗传信息数据库。基于研究所建立的关键基因的假定模型和热图分析,说明了粉绿狐尾藻对高NH4+浓度的耐受机制和毒害作用。结果表明,光合作用、氧化应激和氮代谢在决定对高浓度NH4+的耐受性中起关键作用。这些发现提高了研究者对粉绿狐尾藻抵抗高环境NH4+浓度的分子和生理机制的认识。此外,本研究的发现为今后在CWs中使用粉绿狐尾藻对高NH4+浓度废水进行生物处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