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我正纠结于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的折腾和反复中,一通电话打断了我的思路,一看是女儿我便兴高采烈地接起电话,可电话那边却传来女儿哭泣,我顿时心里一紧,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还是稳稳了着急的情绪,缓慢和善地询问哭泣的原因,女儿委屈的说:“同学一竹称呼一位老师为胖胖的老师,女儿觉得亲切,也学着叫胖胖的老师,另一同学雪妍不喜欢她们称呼胖胖的老师,就用质疑的态度叫女儿为胖胖的思齐和瘦瘦的一竹”,女儿不能接受同学不算善意的表达,就找妈妈救助。四年级的女儿一直跟着大姨妈在学校里午休,有一位当老师的大姨妈关照,女儿上课下课、午餐午睡都是按部就班、井井有条,开朗乐观的女儿成为老师同学眼里的高情商,沟通表达通透,处理事情妥当,好像没有能难倒她的事,今天的哭泣确实有些意外。
我一边思索一边开导女儿,虽然我开车到女儿学校只需要5分钟,可以当面了解情况,但那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一是会给在学校工作的姐姐造成麻烦,孩子之间的问题会因大人的介入变得复杂;二是及时疏导孩子情绪的时机就在当下的几分钟。我问到:“婉儿,是什么让你不开心,现在你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舒服一点”,女儿问“妈妈,如果我动手打了雪妍,你会批评我吗” ,我说“不会,但是你要想好你打雪妍后你会觉得开心吗,打雪妍后你能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女儿回答“那要试过才知道”,我说“没错,是要试过才知道,那如果你换个方式处理,你还能怎么做”,电话挂断了,我心里的忐忑和相信此起彼伏,忐忑的是自己疏导女儿的话语是否得当,引导女儿找到方法是否有效,心中却坚定不移的相信女儿处理问题的思路和能力,十分钟后我拨通女儿的电话,女儿平静的叫着“妈妈”,我问“婉儿,你现在觉得怎么样”,女儿说“很好的,雪妍离开了,我心情不再难受”,我说“妈妈为你刚才处理问题的方式表示赞同,能让自己情绪先平静下来,是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你做很棒,妈妈祝你午安,好梦”,五分钟后我再次拨通女儿的电话,她已经准备午睡,一切又恢复到平常,13:30,女儿像往常一样告诉我睡醒了,准备上课。
回想我与孩子交流的细节,首先为女儿独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点赞,在女儿心里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第一时间对妈妈诉说自己的冲动,就是为自己找到心理的支撑,通过释放的方式处理情绪,以平静的心态再去处理事情,问题就迎刃而解;其次为女儿判断力和决策力点赞,我的提问只能是抛砖,导引女儿考虑后果和转换思维只是个引子,最后的判断和决定则离不开女儿思考的本身,思考则离不开日常见识的积累和反思。
今天,我拉着女儿的手从边走边聊,回顾昨天发生的一切,梳理事件前后和始末,我问“婉儿,让你不开心的起因是什么”,女儿说“雪妍说的自己是胖胖的思齐”,我继续“是话的本身吗,还是别的什么”,女儿说“是自己对话的判断和定义,是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和想法”,我跟进“影响我们的永远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我们在樊登读书里听过,对吗”,女儿点点头。
我知道,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这样一个内寻的思考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确有点度,我彻底的弄清弄懂,应用的游刃有余也是这两年的事,昨天和女儿的对话过程,我采用的也是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方式,没有批评指责,没有往下定论,没有大道理,通过自己对情绪的把控,与女儿共情把握情绪的重要性,不断建立和修正方法论和价值观,和女儿共同迎接挫折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