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前半生》中,陈俊生逼迫妻子罗子君离婚,娶了自认为善解人意的凌玲,却不想后半场结局凄凉。
这时候,他看到渐渐走出阴霾,重返职场的罗子君,重生情愫。但一切都为时已晚,曾经的幸福生活,被他丢弃。如今,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亲生儿子叫别人作爸爸,悔不当初。
亦舒的小说是这样描述陈俊生的,“他的眼泪却无法阻止,也不是汩汩而下,而是眼角不住润湿,他一直用一方手帕在眼角印着印着,像个老太太。
“我觉得一切都很多余,离婚再婚,换汤不换药,有几次早上起来,几乎叫错身边人为‘子君’……子君,如果我回头,子君,”他忽然伸手握住她的手,“如果——”
可惜,没有如果。
罗子君经过凤凰涅槃,找回新的独立自强的自己。她感激现在的生活,她并不是谁家的宠物,呼之即来,挥之即去——陈俊生觉得她笨,身边立刻换新人,觉得她有药可救,就又爬回他身边。
她做不到。
反观陈俊生,他的行为完全是依靠及时感受做着判断。前半场为凌岭的一副善解人意的委屈样所着迷,凭着感觉认为她是善良、体贴、能干,并陷入在凌玲与自己合谋产生的意向中,寻找一切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
相反地,子君在他眼里就成为了所有上述优点的对立面。
他也要找到一切的证据来证明子君的错误,这让他迫不及待的抛弃自己的妻子孩子,拥抱了一个陌生女人,和她的儿子。
他以为这就是真爱。
而后,又回到另一个极端,看着当初朝思暮想的女人成了枕边人,又得到了相反地结论,重新爱起了曾被自己抛弃的前妻。
这种人的人生在正反两级之间来回摇摆,也正是应了张爱玲关于红玫瑰与白玫瑰的论断。
和他一样的思维模式,其实潜藏在每个人的基因密码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犯着同样的错误而不自知。
并不是用来判定好人和坏人的概念,而是说,有些时候,我们的思考路径是一样的,如果你的思考路径是如下图所示的,那么,你很可能就是我说的这种人
演绎路径如下:
通过感官接收信息——产生感受,形成观点——关注那些支持观点的信息——强化、捍卫这些观点
可以说,陈俊生的思维方式并不是个例,用的成语朝三暮四、喜新厌旧、反复无常、三心二意啊,自古有之。
将场景从爱情中转移到日常生活里,大到转换从事的工作,小到学习新的知识点,可能都同样的无法做到深入钻研。
于是,被无意识所控制的人大概率会做出相同的行为,古往今来这么多的例子,你还觉得奇怪吗?
而真正的一个受人敬佩的人很可能事先便知晓了无意识的陷阱,他们的思考路径是这样的,
反思由感受所形成的观念——尽可能全方位考虑——最终决定哪一个观念更客观、合理
有时候,我们做出的很多情绪化的决定,事后就要后悔。也就是很多文章都写到过的,在生气的时候要从一数到十,就是要让即刻的反应冷静下来,反思其中更多具体的细节。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恰恰是被概念而非事实所激怒。
年少的时候,我曾经羡慕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人生。
但我最终尊重的还是那些有所原则、稳健经营的人,因为他们并不是不懂风花雪月的浪漫,而是拒绝以它为诱饵,吸引到一时的快意。
他们也会为自己的理智而苦恼,因为这会让他们错过很多“路上的风景”
但也许,失去本身就是拥有,对自己执着信念的守候。
因为他们最懂得,去除掉了的枝枝蔓蔓,才最终成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