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古人一辈子就读一二百本书,今人一年就能读上百本,坏的是书海徜徉、稍稍小憩,就相差甚远,渊若云泥。而要提及的变化是标点的诞生,从此画眉画骨,文章更宜精读。
先贤渐渐抛却文不加点的习惯,如《师说》中提及“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通晓句读,解答不了疑惑,就该去学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标点符号用的人多了,也就设下了规则,十六项符号各司其职。
标点符号的作用
停顿之处
文章有起承转合,句子有抑扬顿挫, 停顿可长可短,若是一口气读下来不免强人所难,总要有换气的地方,这就是留给标点的位置。
如《花凋》中“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情不自禁地就将哭和笑单独拎了出来,把悲伤留下,让快乐与共。
赋予语气
不同的标点带来的语气也各不相同,感叹句、疑问句、陈述句给人的感觉绝不雷同,有“。”这种曲终人散,有“?”这种疑惑不解,有“!”这种义愤填膺,有“~”这种心思雀跃,有“……”这种意犹未尽。
如《狂人日记》中“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一个又一个的感叹,仿佛已化作了文中,那个狂放肆意的人儿
点缀词句
标点不是无情物,连篇累牍未免太过粗糙,一些小小的符号就能为段落增光添彩,带动人们的感官,使事物形象跃然纸上。
如《荷花淀》中水生到区上开会,报名参加了地区队,晚上回来,妻子见他言语、表情不象平常,问道:"怎么了,你?"
“你"前加了个逗号,对了一分停顿,正是这一停顿,便传出了深情
区分明显
有时候对于特定的人或事物,需要单做解释,即将其区分出来,避免误读或者不解其意。
如《范爱农》中“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一句破折号补充解释了讨厌者的指代,不只“我”一个,而是“我们”这个群体
简化结构
早先的时候,文章没有任何标点断句,人们只好一字一字地品读,今天放下会儿,明天又要重头开始翻找。
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衣橱里可没有窗外那爽朗的清晨,那板板的绿草地,那怕人的寂静的脸,嘴角那花生衣子……那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
浮夸的现实,言有未尽之意,一个省略号就轻轻悄悄地带过了。
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
每个人都该珍惜如今的符号体系,闭上眼静静思索,有多少先贤曾为此抗争过。
如鲁迅先生曾因为有家书局只按字数算稿费,直接发了一篇密密麻麻的稿子过去,就此改变了那些刻薄的书局。
标点分为“标号”和“点号”,一是点断停顿之效,一是标明特质之效。
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号
句内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
句号“。”表示陈述语气
《孔乙己》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问号“?”表示疑问语气
《狂人日记》中“从来如此,便对吗?”
叹号“!”表示感叹语气
《忽然想到·五》中“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
逗号“,”表示句子间的停顿
《题三义塔》中“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顿号“、”表示并列词间的停顿
《围城》中“假如说了一句话,就至死不变的照做,世界上没有解约、反悔、道歉、离婚许多事了……”
分号“;”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
《围城》中“话是空的,人是活的;不是人照着话做,就是话跟着人变。”
冒号“:”总结上下文的停顿
《谈女人》中“女人往往忘记这一点:她们全部的教育无非是教她们意志坚强,抵抗外界的诱惑,但是她们耗费毕生的精力去挑拨外界的诱惑。”
引号“”表示引用内容或特殊内容
引号已经用了太多就不繁举了。
括号“()”表示注释或补充说明
《岁朝清供》中“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世界上哪有许多惊心动魄的事呢)。”
破折号“——”对句中某些成分的注释或语义变化
《人间草木》中“宋朝的蒙古人喝的大概是武松喝的那种煮酒,不会是白酒——蒸馏酒。”
省略号“……”内容省略或意义断续
《一别一辈子》中“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的。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
间隔号“·”相关成分的分界如《天·地·人》
书名号“《》”表示作品名称,顾名思义,有书名加上就好。
标点画人风骨,不细细打扮怎么好出门,希望每篇文章都眉目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