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有两位,劳伦·邓普顿和她的丈夫斯科特·菲科普斯。他们是著名逆向投资大师约翰·邓普顿的侄孙女夫妻。本书是第一本得到邓普顿基金官方认可的、由邓普顿家族成员撰写的约翰·邓普顿的投资生涯传记。邓普顿在全球投资圈是很多人膜拜的宗师级人物,《福布斯》杂志称他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之一。有多成功呢?如果1940年你投资给他1万美元,50年后这笔钱会变成5500万美元。
邓普顿是怎么做到的呢?在他长达70年的投资生涯中,他一直贯彻一种特殊的投资方法,这个投资方法可以说是公开的秘密,但是具体的操作细节却又很不容易做到,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逆向投资方法”。那么什么是逆向投资呢,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就明白了。在9·11恐怖袭击发生之后,全球一片恐慌,美国股市紧急停牌了几天,然后在9月17日重新恢复交易。当天一开盘,美国股市就暴跌,很多人都在不计成本地卖出,但是就在这个时候,邓普顿却开始买入暴跌中的航空业股票,他打赌政府不会让航空业倒下。6个月后,他买进的公司最高达到了72%的收益。你看,在大众极度悲观的时候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是逆向投资。注意,逆向投资中有一个核心的理念,叫做“极度悲观点”。所谓极度悲观点,让我们借用一句邓普顿本人非常形象的解释,就是“等到100个人中的第99个放弃的时候”,这是逆向投资的核心。
这本书的作者是主人公约翰·邓普顿的侄孙女夫妻,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书中详实地讲述了邓普顿一生中运用逆向投资获得成功的大量经典案例。从这些案例中,你能了解到逆向投资的逻辑根基是什么,如何判别大众情绪的极度悲观点,如何才能做到在别人都悲观的时候,你能够勇敢地买入。可以说,这本书既是约翰·邓普顿的个人传记,也是一本鲜活生动的逆向投资教科书。
接下来我们我们来一起学习邓普顿创造辉煌投资业绩的整套方法,通过三个关键词来学习,第一个关键词叫做低价股猎手,第二个关键词叫做全球投资,第三个关键词叫做勇敢地卖空。本节我们主要学习第一个关键词。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关键词:低价股猎手。如果要选出本书提及最多的一个关键词,那就是“低价股”这三个字。本书中的低价股,并不是单纯地指绝对价格的高低,而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指那些市场价格远远低于内在价值的股票。邓普顿在投资上长期的成功,正是得益于他抓住了大量低价股的投资机会,他也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低价股猎手”。那么,他这种独特的投资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书里说,他的投资风格深受童年经历的影响。
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约翰·邓普顿还不到十岁,他的父亲老哈维是一名律师,老哈维的办公室就在温彻斯特小镇广场旁边的二楼。在这个广场上,小镇经常开拍卖会,拍卖农场。每当拍卖会上没有人出价的时候,老哈维就会从他的办公室快步走到楼下的广场出价。这样,他通常会以极为低廉的价格买下农场。到了20年代中期,他已经拥有了六处资产。你也许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农场的拍卖会有时候会没有人出价呢?是当地人的眼光不行吗?其实并不是这样。抵押品的拍卖会,是经常有可能出现流拍,也就是没人出价的情况的,这背后有一些很重要的原因,比如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此外,这种拍卖也非常容易受到参与者情绪的影响。比如,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市场参与者的情绪悲观低落,就很可能无人出价。所以这种抵押品的拍卖,也常常给有准备的人留下了捡漏的机会。
总而言之,一座价值不菲的农场仅仅因为没有其他人出价,就能以不可思议的低价被自己的父亲很便宜地买下,邓普顿幼年时期的这种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实证明,这种印象终其一生地影响着他。在成年之后,邓普顿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一直在贯彻着这种“买便宜货”的思维方式。比如他结婚后不久刚搬到纽约时,他和妻子到处寻找便宜货,仅仅用25美元就给公寓的五个房间买齐了全部家具。当时的25美元是什么概念呢?大概相当于现在的2000多人民币。
邓普顿不仅把这种思路用在生活中,还用在购买股票上。在1939年的时候,美国经济已经在走出大萧条的谷底,开始复苏。邓普顿认为这次的经济复苏会让所有行业都欣欣向荣,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但是当时他手里没有太多钱,于是他向自己的前任老板借钱,要买美国股市上正在进行交易的、价格在1美元以下的所有股票。这是一个非常低的价格,可以说不怎么值钱。为什么买价格最低的股票呢?邓普顿认为,在经济复苏中,那些效率最低的公司的股票将会发生最戏剧性的上涨。也就是说,它们的价格弹性最大。他的想法得到了前老板的支持,借到了1万美元。于是,邓普顿开始买进当时美国市场上所有股价在1美元以下的公司的股票,一共购买了104只股票。他的预测果然是对的。一年之内,邓普顿就还掉了所有借款。在随后的几年,他逐渐卖掉了手中的股票,把最初的1万美元投资变成了4万美元,增长了3倍。最后算账的时候,在他买的104只股票中,只有4只没有成功。
这次的成功为邓普顿漫长的投资生涯带来了一个漂亮的开门红。看上去很简单是不是?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这个简单操作背后的方法,其实并不简单。其中的要点如果你没有把握住,那么就很可能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来看一下其中的几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对大趋势的判断。1939年的时候,美国经济已经从大萧条的谷底回升了一段时间,罗斯福新政也开始实施,尽管还处在困难期,但是经济复苏的势头已经不可阻挡。
第二个要点,核心仍在于“低价”两个字。前面说过,本书中低价股的意思,并不仅仅指绝对价格低,更重要的是价格相对于价值的低估程度很大。那么为什么在这一次的操作中,邓普顿并没有去用复杂的方法计算公司的价值,相反只是用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指标,就是股价低于1美元呢?刚才我们说了,当时人们刚经历过经济大萧条,人们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极度悲观的情绪当中,股价的低迷已经充分地反映了这种悲观情绪,这个时候,只要选取价格最低的股票,就有可能在接下来经济的复苏以及人们信心的复苏中获取最大的价格弹性。
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在邓普顿买入的股票中,有一只股票因为回报非常惊人,成为了经典案例。这只股票叫做密苏里太平洋铁路公司。这家公司股票的发行价是每股100美元,在邓普顿1939年买入的时候,由于公司经营状况很不好接近破产,它的股价已经跌到了每股0.125美元。结果几年之后,它的股价从0.125美元,上涨到了5美元,涨幅达到39倍。事实上,当时上市的美国铁路公司有很多家,比如另外一家铁路公司,它的经营状况就比密苏里太平洋铁路公司要好得多,这家公司50年来从没亏损过。但是,如果邓普顿当时买入的是这家公司的股票,股价的涨幅就要小得多。
让我们再做一个更详细的统计,分别在当时的美国市场找到两组公司:A组公司是在1940年以前经常亏损的公司,也就是通常说的坏公司;B组公司是在1940年以前从来没有亏损过的公司,也就是通常说的好公司。我们可以发现,五年之后,A 组公司的股价平均回报率是1085%,而 B组公司的股价平均回报率只有11%,两者相差了几乎100倍。当然,由于书中统计的范围并不是很全面,这个相差100倍的结论也许并不是完全科学严谨的,但是这个统计也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在极度悲观的时间点,投资那些当前经营状况不好的坏公司,可能会比投资好公司带来高得多的超额回报。这是因为大家所认为的坏公司更容易受到大众悲观情绪的影响,更容易出现不可思议的低价。
邓普顿这次操作的第三个要点是关于持有时间的。他在买入股票之后,并不是只持有了几个月,他的平均持有期是4年,这让股价有充分的时间复苏。值得一提的是,4年也是邓普顿整个投资生涯中的股票平均持有期。这也恰好说明了逆向投资的方法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奏效,并不适合于短线操作。
第四个要点是足够分散。虽然本金是1万美元,但是邓普顿一口气买入了104只股票,平均每只股票还不到100美元。这么分散的投资,似乎跟价值投资要集中持股的理念并不一致,这是为什么呢?邓普顿的分散投资与巴菲特的集中持股的区别,一会我还会详细地为你讲解,这里我先给你一个提示:在这次买入的时候,邓普顿仅仅只看了一个指标,就是股价低于1美元,这意味着他并没有对买入公司的基本面做深度研究,所以在这次投资中,分散风险就显得非常重要,千万不能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事实上,若干年后,104家公司中有37家公司破产了。当然,那个时候邓普顿早就把股票都卖出了,对他没有影响。
上面讲的是我们一起学习的第一个关键词,叫做低价股猎手。我们可以看到,邓普顿的“买便宜货”的投资理念,从童年开始启蒙,然后无论是在生活中买家具,还是在金融市场买股票,他都贯彻了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在下节学习后面两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