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这个题目,亦如在温暖的春天看到了它长青秀逸的身姿,听到了它凌云拔节的声音。
——题记
这个春天的工作伴随着网络听课、网络评课,钉钉会议,线上培训徐徐拉开帷幕。虽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眼看着自己和老师们一样手忙脚乱,不免有些头涔涔了。我们和学校领导们、授课老师们的交流研讨从如何设置屏幕显示、如何有效把控时间到如何避免单一讲授,如何增加互动趣味开始,通过近两周的时间,走上了逐步适应、逐步规范的轨道,基于此,也想把自己的思考引向一个比较深入的话题。
一、胸中有竹来自于教师的专业底气
特殊时期,在线上授课和线上巡课成为新常态的情况下,我深知每一位教师所付出的努力,但我确乎不大赞成教师把自己这种线上教学的角色戏称为“网红、主播”。因为主播的角色定位是单向输出,是照本宣科,对象是信息接收;而线上教学的核心词依然是教学。教学是双向的、互动的,是生成的、有过程的,对象要经历学习的过程,只不过学习形式和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由线下、由课堂转到了网络、转到了线上。
看到许多教师的云端首秀和直播故事,感动于他们初次接受任务,在幕后做出的对教材的精研细备、直播前的各种紧张忐忑、场上的花样救急措施、试播过程中的翻车糗事,但最终收获的是无数家长和孩子们的真心点赞。这些真诚的大写的赞是送给那些专心从事教学工作的优秀的教师的!帕克·帕尔默说:任何优秀的教学都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的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我想这种认同和完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专业的底气吧。
崔允漷教授也说:教师的专业责任就是关注信息从传递到加工的完整过程,帮助学生实现信息的两次转换:第一次转换是信息的人际转换,即从教师到学生。这一次转换是任何网红主播都能做到的;但是教师呢?我们还要完成第二次转换:即信息的自我转换。让学生对信息进行精加工,这需要教师舍得给时间、给空间、设计活动和静待花开,使学生个体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建构形成新的经验或者是新的知识。只有实现了信息的第二次转换,学生才有“学会”的可能,我们从事的也才算得上是专业的教学活动。
二、胸中有竹来自于目标的专业研制
教学作为完整的专业实践活动,要把教了--学了--学会了置于一条线上思考,其结束的标志是学生有没有学会,绝非教师有没有教,这也就是线上教学区别于网红、主播的主要不同所在。所以,不管是二十分钟的微课,还是三十分钟的小课,教师都要时刻牢记: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我把他们带到那里了吗?或者他们有那样的收获,是通过我的教学得到的吗?即教师要从专业的视角重视目标的研制和基于目标的内容选择,犹如成竹在胸,来统帅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以最大可能的实现课堂情境中的在学习,真学习,进而改变教师的专业实践。
那些优秀的教学之所以没有降格为技术,就是因为他们的设计看似无痕,实则匠心独运。那些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名师一定是在目标研制、内容取舍上权衡又权衡,完善又完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而已。大师王崧舟曾经讲到:面对经典文本——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解读几乎有无限种可能,作者的深切感受和炉火纯青的表达功力,就像满汉全席,如果都要,我们消化不了,孩子们也消化不了,那就抓住一个视角,寻找一个突破口,把这一口井挖深、挖透,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地下有清冽的、甘甜的泉水汩汩流出。比如:作者对日子一去不复返,对时光匆匆,对时间流逝的感受是怎么表达出来的?方法很多,但最有特色、最大的密妙之处是什么?是那12个连续出现的问号,以及由此组成的12个问句的表达形式。所以,要把目标指向学习表达,从而聚焦两个自然段的品读,引导学生发现并读出设问-追问-连问-疑问-反问的深意和内蕴,学生对于作者情感表达的体会如剥开洋葱,层层深入,直指核心,五味杂陈。进而比较阅读:如果取消这些问句或者改为陈述句,表达效果会怎样?从而体悟到——原来真情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在笔尖流露。正所谓目标简约,意蕴丰富;支点巧妙,力量无限啊!对比我们二、三十分钟的微课或者小课的线上教学,在组织尚且不够顺畅的情况下,总是设置三五个学习目标,课堂上为了完成任务,总是急于加快语速,或者没有预设受众,也不预留学习、练习、朗读、思辨的时间,或者频频代替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力求一顺保平安的状态,是不是很有启示?
我们再来看青年名师鱼利明对人教版五上第五单元“说明文”组文的教学片段:
师:你看,我们读着读着就发现了《鲸》在描述上语言朴实,而松鼠在描述上就让人感受到生动活泼,这就是说明文的一个特点。《鲸》是一般性说明文,《松鼠》是文艺性说明文。同学们,这又是说明文的变化之美,谁能说说明文的描写很枯燥呢?那么,在你通读完这四篇课文后,你觉得还有什么变化?
生:我认为《新型玻璃》的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是一个过渡句。
师:找得好,在说明文当中,有很多这样的过渡句。
生:我也是说《新型玻璃》,文章是用一个故事来开头的。
师:那用故事开头有什么好处呢?
生:让人感觉到比较真实,有想往下读的兴趣。
师:你看,用故事开头又减轻了说明文的枯燥,给它赋予了变化。
生:第四篇《假如没有灰尘》用到了许多科学知识,告诉我们生活不能缺少灰尘。
师:同学们找到的变化越来越多,我们关注到了它顺序的变化,中心句位置的变化,还关注到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变化等。(出示本单元的习作练习)
师:这是本单元学习后安排的写作内容,“选择一种物品介绍给大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我们在写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先充分了解要写的物品的特征,再多用上几种说明方法。
生:要有一定的顺序。
生:我准备分自然段写,每个自然段写一个物品的特点,这样比较清晰。
生:我给刘洋一个建议:每个自然段写一个物品的特点后,还要注意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的位置要有变化。
师:嗯,现学现用,这个建议有价值。
生:我想用《松鼠》一课中的语言去写,这样会有趣,别人读起来就不枯燥了。
师:关键是自己写起来微笑都会挂在嘴边。
生:他们说的都是我想说的,就像鱼老师所说,我们写的时候要注意变化。
师:哈哈,千万不要忘了变化。马上下课了,鱼老师始终认为高年级的同学自学能力要不断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要不断地增强。我们在学习时要善于把一个单元的文章做一些比较,多提一些问题,做一个“问题学生”。
一课时,四篇文章,说明文的文体,习作单元的定位。如何达成“选择一种物品介绍给大家”这一习作要素?基于习作单元的定位与功能,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把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有机结合,落地有声,让学生既能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又能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呢?我们看到:在组文教学设计下,鱼老师引导孩子们在交流梳理单篇文本说明方法的基础上,横向阅读,自主发现说明文中的变化之美:语言表达特点不同,过渡句和中心句的位置不同,文章的开头不同等,并且顺学而导,让孩子们相互提醒“我们在写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这种高占位、大视野的目标意识犹如成竹在胸,在教学中又能纲举目张,巧妙地达到了不教而教,自能而作的学习目的。
三、胸中有竹来自于学生立场的难点考量
特级教师何捷说:没有突破学习难点的教学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发生。意思是说那些优秀的教学应该有一个共性,就是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应该不但能准确定位基于学生的真正的学习的难点,而且应该在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目标达成的进程之间通过搭建恰当的脚手架,帮助学生经历学习,突破难点,学有所得。
我想到了特级教师李祖文。他的教学设计总是要从教师角度转变到学习者的角度,看一看学生学习的难点真正是什么?到底在哪里?从而尝试更加贴近学生学习需求,不断丰富学生个体体验的一版设计。
我们来看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的设计。
一、阅读《古诗三首》
1.用自己的话说说讲了什么内容?
2.想一想:这三首古诗写了什么节日和哪些习俗?(基于第一次活动的阅读提示)
3.端午节马上要到了,让我们去了解一下。(搜集资料)
4.与同学交换资料,看看你还能知道什么?(丰富资料)
二、阅读《纸的发明》
1.试着填写表格 (时间轴的图表记录)
2.试着用上面的方法整理收集到的资料
三、端午习俗:包粽子(选择这一马上到来的节日增加个体体验)
1.我是向________学习的,她是_______________示范包粽子的。
2.我包的第一个粽子是这样的?(文字-图画)(语言表达的有效性与趣味性)
3.我尝试包粽子。是这样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各自的第三自然段,看看它们是怎么写的。
5.试着修改自己写的包粽子的过程,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
四、端午节
1.我跟父母商议,我们家要这样过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家是这样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次阅读《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注意他们是如何具体写清楚的。
4.修改自己的表达,用上上面两篇文章的方法。
5.今年过端午节,我还了解到关于端午节的活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试着将前几个板块自己的话放在一起,用《今年的端午节》为题,介绍一下端午节。
综合性学习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学研究的短板,因其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时间战线长,内容多,我们的教学,常常围绕主题,沿着布置-搜集-交流-展示的主线,采用较为开放的形式完成,或者干脆不顾及单元功能而以普通文本的形式进行处理。我们分析的学情常常把学生置于同一平均水平上,是笼统的,很少质疑教材有没有百密一疏?也很少站在学生的立场,想一想完成这一任务的真正难点是什么?
李老师说:本单元教材编排的特殊之处在于前两篇课文,每一篇之后各安排了一个活动提示,后两篇课文之后才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这两个活动提示和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场景与成果的展示,教材的编排对于学生学习的起点看似有预判、有梯度,但是忽略了“传统节日”对于学生的记忆而言,最大的缺失是什么。如果不加以考量,学生提交的作品,很可能写出来的传统节日不过是吃了什么,和谁吃的;玩儿了什么,在哪儿玩儿的,肯定不会与习俗挂钩,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少有真实的传统节日的体验。也就是说李老师非常清楚学生此刻在哪里,面对学习任务学生的难点真正是什么。
所以,李老师的这一设计板块清晰、开合有度。在依据学情合理安排,抽离了基础目标的基础上,立足单元整体设计,把文本学习与活动板块巧妙结合,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这一主题和习作要求,使内容更有情境,使操作更加具化,使体验更加充实,通过五部走搭建起的脚手架,化解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难点所在:既丰富了他们的个体体验,又学到了怎样把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具体的写清楚,以达到学得——习得——用得的习作目的,正如学生所说:原来最容易的、最简单的一步竟然是最后一步的习作,如此评价,岂不快哉!
四、胸中有竹,方可拔节
有教育专家认为,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每当人类文明跃上一个新台阶,与之相应,这个时代的教育也必将发生重大飞跃。疫情到来的日子里,我们一起经历了许多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连同我们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不变的是我们的专业,我们的身份、我们的职责。线上教学依然应该有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核心素养培养,以准确定位年段目标和单元功能为统帅,以教学评的一致设计为主线,以教师、学生和资源之间的互动为纽带,辅以资源的制作、推送与呈现为内容,让教学真实地、有趣地、有效地发生。
春天已来,未来已来。希望我们一起努力,让线上教学变得越来越有教学的味道,越来越有学习的样子;希望这样的学习方式带给老师们和孩子们的体验都是愉悦的、收获都是丰厚的。让我们一起在百般红紫斗芳菲之际,聆听自己和孩子们在春天里拔节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