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的是一个好问题呀!因为好奇心虽然是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词语,但是它真的关乎我们的孩子在心理发育和心理成长、长大成人的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好奇心是什么呢?好奇心是人的一种本能。对一些事物,当我们对它的认知还处在空白的时候,就会有本能性的一种需要,就是想要弄个明白,想要去确认它。所以,它有一种动力,驱动着我们的生命。
每一个小孩子,比如说他看到一个东西,他就想要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样子的?我动一动它,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反应?它是冷的是热的呀?他就有要填补对这个事物认知上的空白这种需要。所以,它是一种本能。当然这个好奇心,是一种要了解、要理解、要去确认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一直保持下去,一个人就一直有好奇心。
一、好奇心的好处 首先,它是推动我们学习的一股强大的动力。
如果一个小孩子,他一直有好奇心,他就会持续不断地去学习。比如说看书,他看了这一页,他就想知道下一页;他做题,解了这道题,就想下一道题应该怎样去解;他读语文书,书里面的这个故事,这个人物是这样想的,他就想知道下一篇文章那个人是怎么想的……他就有这种持续的心理状态。所以,好奇心,是一种非常好的原始的本能的心理需要。
因为我们要不断地满足需要,所以我们就要不断地去学习。今天很多小孩子不愿意学习,或者学习动机不强,很多时候都是好奇心出了问题。好奇心本来是一种本能,为什么这种本能就慢慢没有了呢?这就是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对孩子进行了抑制,限制了他的好奇心。
比如说,他要满足自己的需要,他要填补一项认知的空白。咦?这个东西是什么呀?有个电影没看呀,有个菜没吃过呀,有个人没见过啊,我们要去见!我们要去吃!我们要去看呀!我们要去知道那是怎么回事,我们要确认呀!但是小孩子想要去做的时候被你抑制住了——“不要动!打烂了怎么办?你赔得起吗?”“哎,你摔坏了身体怎么办?我还得送你上医院。”就是被我们无意中给抑制了。
当然时间长了以后,他(小孩)自己也成为了扼杀自己好奇心的第二罪犯了。为什么呢?因为时间长了以后他就学会了——别人告诉 他“你不要动,动了你会承担不了啊!”他害怕承担结果呀,他就不再有好奇心了。他自己已经形成一套压抑的模式了,而且启动对自己好奇心扼杀、扼制的自动程序,根本就不可能再有好奇心了。
第二,好奇心可以产生一种积极情绪。
比如说,我们对一个事物不了解,我们去了解:哎!怎么回事呀?当我们了解了之后,“哦,原来是这样。”这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情绪。我原来没做,不知道怎么回事,对它没有认识。现在我知道了,我做了,在做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一种积极情绪,比如说:满意。一个人对自己认可、有满意、有骄傲感、有价值感,就会产生积极情绪。
如果把一个人比作一台汽车的话,汽车能不能跑,不光是这个车好不好,还要看它有没有油啊!如果把人比喻成汽车,那么不光要看这个人好不好,还要看他有没有“油”啊!这个“油”就是积极情绪。一个人如果有积极情绪,就会对生活充满热情。人处在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中,对事物的享受中,对自我的认可中,就会非常的幸福。
所以,积极情绪是一个人价值感的源泉。有“油”,我们就会有光,就会有亮。它就是能量之源。它会使一个人有活力,会创造,使人产生价值感,从而带来幸福感。
今天,我们培养一个小孩,第一任务不是成功,不是取得社会成就,什么当官、考学、成为教授、做科学家、企业家等都不是。第一应该是幸福感,幸福的能力。第二才是成功的能力。本来成功就包括幸福,我们为什么要分开说呢?因为我们现在容易把成功理解得狭隘了,只是指功名利禄,所以这里要澄清一下,专门分开。
这两种能力都需要有“油”,即积极情绪。好奇心是可以产生积极情绪的。当然,好奇心如果被压抑了,就不足以让一个人实现幸福。所以一方面,好奇心是学习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好奇心可以产生积极情绪。学习可以让一个人不断走向卓越;而积极情绪可以让一个人实现幸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二、如何保护好奇心 第一,不要去压制它。
第二,我们要认识到好奇心的好处。如果你知道这个好处,你就不会轻易去压制它而成为一个“罪犯”。
很多时候,只要我们知道不要去做什么,有时候又需要去做什么。比如有的教育家就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这个话怎么理解呢?就是当你知道了哪些事情不能做的时候,你不去做。一旦你不去做,事情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了。比如我们在保护孩子好奇心的这个问题上,我们只要不去做“坏事”就行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你的小孩自然就好了,因为它是一种本能。
第三,鼓励孩子去探索、去学习,给他以支持。
第四,指导。孩子好奇时可能会有破坏性,给他以正确的指导。
第五,和他一起,让他产生有人陪伴的感觉。
从今天起,我们不要再去抱怨,而是马上去叫停不良行为。希望我们所有的小孩从小时候直到长大,到我们这个年龄,甚至到了七八十岁,依然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依然每天在填补一项又一项的空白,那么他的人生将会是非常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