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区附近新开了一家杂货铺,“借”了全家便利店的名,取名为“百家便利店”。
不到10平米的空间里,密密匝匝排列着矿泉水、果汁、零嘴、洗衣剂等瓶瓶罐罐。小店虽然空间不大,但是收纳得整整齐齐,拥有的品类甚至比正牌的“全家”还多得多。
日常生活中我若有急需,会到这家小店应急,看老板像变戏法似的,从陈列柜里摸出一个个小袋子,你要啥他们都能给你找得到。
这家铺子初开张时,我还暗笑过它,名字上搭了”全家“的东风,可周围多家全家环绕,比它宽敞亮堂,也比它知名,它要如何存活?
但没有想到,短短一两个月,眼见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好,老板、老板娘脸上天天笑呵呵的。这几日他们向外搭了个棚子,店主在下面安了只烤柜,上面又搭了一口锅,似乎要准备卖烤肠、玉米和茶叶蛋。
02
这场景让我不自觉地想起,罗胖前几日推荐的一则故事。故事里也是一对夫妻,在一个非常小的铺子里做生意,铺子先头做的几家都倒闭了。
这对夫妻仅用红纸写了店名贴在墙上,卖馒头为生。一开始,邻居都替他们愁,那么小的蒸锅,一天都蒸不了几屉馒头,这营生要如何盘活?
不料后来买的人越来越多,夫妻俩加了花卷和发糕一起卖;再后来又增加了苞谷、咸鸭蛋、咸菜等。又过了一阵子,丈夫蹬着小车,把生意做到了街上。
03
这则故事出自作家贾行家的杂文集《潦草》,白岩松、蒋方舟、李诞、李静等人联袂推荐过。
编剧史航评论该书说,“众生皆苦,但行家兄弟(作者),把这些苦一点点揿进书里,就像在墙上揿灭了一个个烟头。奇怪的是,读者却从中获得了不可理喻的安慰”。
我也是这么觉得。
当我看完上面那则故事时,一下便联想起楼下的杂货铺。作家贾行家评价他自己从生活中提取的这个片段时,说:
那家人就像雨后抖动的一株草。
这句话很是触动我。
现实有时留给我们的生存、发展空间很有限,甚至很逼仄,但抓住每一分、每一厘的可能性向上生长,总会比昨日过得好上一些、再好上一些,可这样的能力却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甚至可以说是稀罕的。这一点,倒是让我想到了《延禧攻略》中的魏璎珞。
写上面的两段故事,不是为了从商业的角度阐述经营之道,而是因为小人物在小角落里透露出来的那股生命力,让我感动、敬佩,想要学习。
所谓“活路”,就是只要人活着,总能找到往前继续走的路。如果把自己想象成一株草,就算生活中暴雨骤雨,也依然能活得劲头十足;如果原本也只是微风细雨,那就用这股劲儿让自己活得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