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两句赞许的话、一个宽容的举动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可是说实话,在对学生的宽容理解上,我曾是个十分吝啬的老师,我对学生很严格,我觉得“严师出高徒”,“严是爱,宽是害”,我总觉得只有不断地鞭策才能刺激学生的上进心。特别是在自己年轻气盛的岁月里,学生有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错误,自己在气头上,难免不分青红皂白冲动地说了过头话而伤害了学生、误解了学生,有时候还让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针尖对麦芒”,加剧了师生之间矛盾,使得师生关系变得紧张、疏远。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犯错误更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犯“错”的过程。犯了错的学生,大多会后悔、内疚,希望得到谅解。还有的内心恐惧却愿意做一只“纸老虎”,强词夺理,为自己的错误开脱。细细反思,当学生犯了错之时,正是在人生路上跌倒,最需要教师帮助的时候,因此用心去了解、认识他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紧要的,不应当对他们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拥有宽容,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心灵的距离,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心灵契合。也许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实际上,无意义的训,无效的训有时候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毒害”。如果训成为了教育习惯,就会容易让学生钻空子,他们会以为只要接受了老师的训就可以万事大吉了。长此以往,学生掌握了老师的套路,在犯错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了错的后果,只要挨了老师的训,就会功过相抵,解除危机。慢慢的,我们教师的教育就失去了智慧。
学生做出不当的行为时,不当的只是行为本身,行为者的人格尊严没有任何理由受到蔑视和侵犯。这种要求的教育意义在于,要矫正学生的不当行为,只有依靠行为者内在力量,对行为者的尊重正是保护和培植其潜在的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