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易》形成的过程,历来就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言。这种说法也为广大《易经》学者和业余爱好者所认可。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指出:“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人更三圣”是说《周易》的产生、发展要归功于“三圣”,即伏羲、文王、孔子;“世历三古”是指《易经》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期。上古之时,“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中古之时,“文王拘羑里,演周易”。下古之时,孔子以“韦编三绝”的功夫,编撰了“十翼”。
上古时期,生活行事极为简朴,伏羲氏开始画卦,天人之理己然尽在其中,无暇明确阐释其所以然,以告诉天下后世。幸有那些热心占筮者一脉相传其所画之象,才没有在延续中造成混乱。文王则在数干年之后,以“不显亦临,无射亦保”这样的心得,着眼于卦象并加以深切体会,于是在卦象之后又系以彖辞,其目的就在进一步发明卦象得失吉凶的原由。后来周公又紧扣文王的彖辞,于是在卦之六爻系以爻辞,以研磨时位之几,其目的就在通达其变,将各爻所含之义更加精准。几百年之后孔子又围绕文王之彖辞,周公之爻辞,推演其所以然之理,于是编撰了《文言》、《彖传》、《象传》等著作;又为了贯通其义例和卦爻的变动,进一步编撰了《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由此就构成了后世所说的“十翼”,使占者、学者都能深得其意向,明确其指归,使后世之人对于诸圣所言即使不一致的地方也能贯通。
可以说,孔子之所赞就是为了进一步阐明《彖传》、《象传》的纲领;而《彖》、《象》二传,就是为了进一步阐明文、周之彖、爻;文、周之彖、爻就是为了进一步阐明伏羲之画象。由此可知,夫子之为证明了文周,文周之为又证明了伏羲。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三圣同揆于一道,后圣乃达先圣之意,于《易经》而言,并不曾出现改旗易帜的情况。如果想要有所改易,文王、周公就当舍弃伏羲所画而别为一书,如扬雄的《太玄》、司马君实的《潜虚》、蔡仲默的《洪范数》等人的另类之作。难道说文王、周公的才能处在这些人之下,而必须假借于伏羲之画,以宣扬其名吗?假如想要有所改易,那么孔子就当舍弃文王之彖辞、周公之爻辞而别为一书,如焦赣、京房、邵雍等人的另类之说。难道孔子的智慧处在这些人之下,而要明相沿而暗相叛以惑天下吗?由此可以我们可以思想,那些所谓文王有文王之易,周公有周公之易,孔子有孔子之易的说法,实为混淆视听。其结果就是惑乱大统之《易经》,以致于今人习易茫然不知所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