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最近一直在做写作的打卡,而其中又经常会涉及到一些跟书籍相关的命题作文。所以在做这方面题目的时候就会,比较尴尬,因为,其实自己的书读的蛮少的。
其实小的时候很喜欢去书店,也很喜欢买书,也很会买书,对买书也很有主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哪些书,需要买回来好好读,小时候自己买的书都反复读过很多遍,很喜欢那种感觉。
后来网络越发达,媒体越来越普及,电子书越来越多,反而失去了读书的味道,而且感觉,太过凌乱的选择,反而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该去读什么书?不知道哪些书有必要去买。
于是渐渐的失去了读书的乐趣和选书的灵感。而在电子书上更多的看的是刑侦类的,武侠类的。觉得这类书籍好像也没有必要买回来读。
而其他方面,这些年应该是买了叶嘉莹先生的诗集全册,以及南怀瑾先生的全套著作。还有一些历史性的,心理学的书籍。但是却犯了一个毛病就是,买回来了就放心了,却没有机会去读。便想起了那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貌似买书变成了囤书,也并没有将书里面的知识和价值,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貌似好像在里面文章中看到,林心如有一次从国外买回来的书,放了三个月,再打开书时,发现一个字都没有。后来经过询问才知道,那种书的材质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保存期只有三个月,三个月之内不读,上面的东西就会消失。他们用这种方式来激励大家买回去的书,就一定赶快去读,赶快去消化,然后让它的价值得以体现。
再联想到自己以前买衣服,经常会说这件留到过年再穿,这件留到过节再穿,这件留到什么场合去穿。结果衣服都压了箱底儿,真正到穿时候根本想不起来,自己已经入手了一件衣服。然后当然就是继续买买买。所以现在基本上买了衣服或者鞋子的话,当场就会穿走,然后就会一直用下去。
包括买了贵的东西,可能舍不得平时穿,然后只有重要的场合才穿一两次,其实那样对那件高价值的东西反而是非常的昂贵,非常的不值得。倒是,一两百几十买的东西,用的次数倒多。这可能是中国人传统的一个消费误区,就是好的东西都留到最后。结果反而失去了,那些好的本色。
貌似思维又发散了,回到读书,那么书买回来也好,下载了也好,既然觉得有价值,那就去看。千万不要把它囤起来埋没了它。书籍不是收藏品,并不是收藏越久就越值钱。反而,旧的书籍会长书虫,纸张会发黄,那就更不愿意去读它。
也就更不用提那些电子版的书籍,你可能连找都找不到,或者你根本想不出来你曾经下载过这样一本书。这就和存在银行里的钱一样,只有花出去的钱才是自己的钱,只有读过的书才是自己的书,否则那只是一堆纸张,还是一堆没有其他用处的纸张。
今天有幸加入到今今乐道读书群里面。其实有担心自己的减法还没有做,又开始增加新的任务和项目。但是老师还是鼓励我先去尝试一下,实在不行,再做调整。真的很感谢老师一直以来的鼓励和帮助。能够让我逐渐的找回一个轨道上的自己。和大家一起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免去自己选书的纠结,先把读书的好习惯养成,找到感觉,慢慢的也就知道自己要读什么书了。
不多说了,先去把今天的书看了,好做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