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人而言,especially if you are still young, say, still in your 20s,早睡觉和早起床哪个更难一些?估计很多人看了这个问题需要犹豫一下,因为——对很多人来说,早睡和早起一样难。
去年夏天我坚持过连续75天早晨5:30准时起床,下楼去晨跑晨练,即便在香港参加书展的几天也没中断。那两天早上去酒店对面的维多利亚公园慢跑,感觉到一种新奇的好心情。那股愉悦的浓度,大概一半因了地点的特殊以至于后来再也无法复制。
去年国庆节去日本旅游,第一晚住北海道旭川市,故地重游,有点兴奋。第二天一早仍然5:30起来去楼下跑步,日本大多数酒店都有室内温泉但没有健身房,在清澈微凉的空气里跑了三公里,不料那竟是我75天早起习惯的终结。之后在日本流连的一个多星期里,再也没有早起过。这件事让我着实懊恼了很久。毕竟养成一个健康习惯是很难的事。
秋去冬来,早起愈发艰难了。大约去年11月底某天开始,我咬咬牙决定重建早起的习惯。冬天的上海,阴冷。冬天的上海早晨,除了阴冷,还有望不到边的黑暗。天大概在早晨6点20左右才开始微亮。于是我决定每早6点整起床,先喝杯白开水,下楼晨练,先练15分钟八段锦/易筋经预热身体,之后慢跑五公里,然后压腿、打拳20分钟。八点前回到家里,吃水果餐或其他简易早餐,八点半开车去上班。
临近年底时,上海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六点起床的习惯仍然保持着,但起来后不再下楼晨跑和晨练了,雾霾太浓郁受不了。改为喝完第一杯水后看英语新闻,复习头一天的英语书摘和习得笔记,打开BBC广播做背景音,七点左右开始创作微信订阅号的每日小文章。这个节奏实验了两周后深感早晨的时间根本不够用。如果创作足够专心并深入的话,一个小时眨眼即过,心忧。
几年前看过一本日本人写的书,书名好像叫《每天四点半起床》,很口水,但书名本身speaks volumes.作者已经是成功人士了,不需要上班,每晚八点半就睡觉。这个节奏太佛系,难以推广和复制。后来又看了几篇励志的文章,发现很多人是五点起床的,最早的有四点起的,比四点再早的我就没见过了。
几点起床听起来似乎很令人激动,但问题是晚上你几点睡。不论怎样,一天最少要保证6-7个小时睡眠吧。少于这个时间长期反而有害于健康。
这就又不得不说晚上几点睡觉的问题。
这年头,第一害人的东西无疑是手机。但害人的并不是手机本身,而是手机里安装的那些东西。正如里根那句名言:Guns don’tkill, people do.(杀人的不是枪,是用枪的人。)
你每天那么用力在朋友圈里端着的各种假装,每时每刻因紧张或无聊摸出手机来漫无目的地看,不停地跟风安装各种流行的app,在每个程序间空虚地跳来跳去,如一只瞎猴。夜已深了,你还不想睡。睡了就怕别人开始谈论自己还不知道的事。因为很多种惧怕和担心,你从早到晚频繁地刷新,仿佛要洗白自己空壳般的灵魂。
夜不论怎样深,似乎都年轻。只是,The night is always young, but not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