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中以古人诗词喻做学问的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三境界说于学人影响深远。
王世发先生亦取古人诗词喻读书三境界。第一境,“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第二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第三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先生第一境,都是学人需独自面对寂寞,板凳做得十年冷,读书,进学,都是要静下心来,耐得住性子,远离喧嚣热闹,一页一页书读下去,一个一个实验做下去,一字一字地写出来。可能一天又一天的工作,都是单调而枯燥的。为学之境,以寂寞清冷开始,亦以清冷寂寞为主调。
静安先生第二境,谓奋斗。志向坚定,热爱学问,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永不言悔。世发先生第二境谓读书小有所成,自得其乐。此种乐,非干物质,全然是心灵的愉快。“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真正的读书人,当有这样的体会。
二先生第三境亦相若,都是指向取得成绩的状态,只是叙述重点略有差异。静安先生强调求得真知时的突然状态。功夫下足后,进境有时候突然就发生了。实则是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发生了质的飞跃。只不过这种登堂入室在心理感觉上似乎来得突然,还准备继续猛力攀登呢,一下子就跨越过来了。这种喜悦是长久的沉静后突然爆发的惊喜。世发先生强调登堂入室后高屋建瓴、左右逢源的那种感受。经过长期的努力,捅破了眼前的那张纸,进入自由状态,眼前一览无余,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学习到了第三境界,满是自由自在的喜悦。
二先生的学问读书三境界,于人学习很有启发意义。
学习绝非一日之功可成,也非一蹴而就之事。不管学习什么,知识也好,技能也好,手艺也好,学习从来就是一个慢功夫的活计。在学习上,正确的做法是固本培元,打牢基础。韩愈说:“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答李翊书》)即使退一步讲,没有这种达到大学问家境界的想法,只是普通的提高自身素质修养能力的学习,也还是不能奢望速成,要做好打个扎实基础的准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长、成才都快不了,要有耐心,有准备。如今在网上,常能看到各种授业课程,专以速成为噱头,千万不能被蛊惑。学习之路没有捷径,不要心存侥幸,盲目追求速成,最后往往一无所成。
明白学习须得慢慢来,可以恰当地把握学习的节奏,有张有弛,循序渐进。有人因为慢,还丧失了信心和斗志,归结起来,还是急于求成的心态使然。不急于一时,才能静下心,真正进入学习的状态。
认识学习的本质,不着急,不松懈,有信心,每天都坚持,时间久了,总会接近二先生所说的高一重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