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嘉定年间,福建路仙游县。
一名中年男子正坐在窗边,手持一支湖州笔,笔头蘸满了墨汁,却迟迟没有落下,毛笔上的墨汁渐渐滴落,而这位中年男子却久久地没有写下一个字,似乎是在思考着什么,又似乎是在考量什么。前几日,这名中年男子和同乡士子们交游,在同乡一位士子那里,这名男子读到了一些旧臣的事迹和文集,回来后,他总想写些什么,但直到现在,他也没有写出一言半语,久久,他叹了口气,一组题为《嘲解》的十首诗就这样诞生了,这个中年男子在现代或许不为人熟知,他叫王迈,是南宋诗坛的一员。
在这组题为《嘲解》的十首诗中,有一首诗引人注意,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的:“狄青心不负朝廷,跋扈人疑渐有萌。琦不押班婴众怒,浚私铸印被台评。钜公未免忧清议,之子如何讳此名。若使满朝无一语,晚唐蕃镇祸胎成。”这首诗中提到了三个宋代著名人物,一个是宋仁宗时期的名将狄青,一个是“相三朝,辅二帝”的韩琦,还有一个则是南宋名臣张浚,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这三个人之中的狄青开始说起。
一、天生狄公:狄青的早年经历
宋真宗祥符元年,真宗皇帝正在泰山封禅,昭示天下,这个王朝已是国泰民安。而同一时刻,汾州西河县一户狄姓人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当时,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个名叫狄青的婴儿,在将来会成就怎样一番彪炳史册的功绩。
狄青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于史册,是因为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当时的狄青正是十几岁的年纪,天不怕,地不怕,他和同乡人起了矛盾和冲突,因而被官府的捕快抓捕投入监牢,随后按照相关律令,狄青的脸上被刺字,人也被发配到了京师汴梁充军。
刺配汴京充军,这件事情可以说是狄青一生命运的起点,但是在当时,无人会注意这个新来汴京大内禁中,在禁军当差的配军。当时的狄青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所以成为了御马直中的一员骑兵,后来,或许是狄青交了好运,他被选中做了散直,成为一名侍从官。
二、长烟落日孤城闭:狄青的御边岁月
俗话说,路边盛放的野百合花,也会有它自己的春天。那狄青人生的春天,会是在什么时候到来呢?狄青的人生之春,很快就到来了,这段不期而遇的人生之春也让狄青声名大噪,让他成为了宋朝冉冉升起的一颗将星。
这场不期而遇的狄青的人生之春,和宋朝西北局势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党项政权的第三代领袖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一个被党项人称作“大白高国”“邦泥定国”,而被后世历史称为“西夏”的政权,就这样走上了历史舞台,李元昊称帝的消息,对于宋朝中央而言,无疑是一声惊雷,宋王朝的君臣们得知消息后,从最开始的不敢相信渐渐发展为了震怒,而李元昊也在整军备战,宋夏战争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狄青军事生涯的起点,正是从这时开始,他被任命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挥使,前往西北边陲指挥宋军作战。
狄青到达西北时,西北战局危急,宋朝一方的将领在前线屡次被西夏打败,士卒们大多对西夏感到畏惧和胆怯,为了稳定军心士气,狄青每次出战西夏人,都是身先士卒,在西北四年间,狄青大小二十五战,光是中箭的次数就有八次,而他的战果也是很丰硕的,不仅攻陷金汤城,并且夺取宥州,同时也屠杀了砽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部族,并且焚烧了西夏储备的粮食数万石,收缴帐篷二千三百顶,并且俘虏了五千七百人。又建桥子谷城,筑建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城堡,这些狄青所营建筑成的城堡,位置都处于敌方的要害之地。安远一战,狄青受重伤,但是一听说西夏人又来了,挺身上马飞速赶往,士兵们见主将如此,都是争先恐后,追随狄青奋力拼杀。而狄青对敌作战的时候,他总喜欢披头散发并且戴着铜面具,在敌军之中杀进杀出如入无人之地,而那些西夏军看到了狄青和狄青所部,那都是望风披靡,没有谁敢去阻拦狄青的攻势。
当然,狄青若只是勇猛善战,还算不上完全合格的将领,根据沈括《梦溪笔谈》的记载,狄青曾因觉得西夏溃兵有诈而放弃追击,避免造成损失,由此我们可见狄青的谨慎。
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尹洙出任泾原、秦凤路经略安抚司判官。尹洙到任后,狄青以作为下层军官的身份来拜见尹洙,尹洙一见狄青,就对狄青起了爱才之心,而他和狄青纵论军事后,就对狄青愈发欣赏,随即就将狄青推荐给了自己同在西北的好友韩琦和范仲淹,并对身为经略使的二人说:“这是良将之材。”范仲淹初见狄青,他和韩琦就都觉得狄青是个奇才,对于这样一个奇才,他们所给的待遇也是非常丰厚的,范仲淹更是取出了一部《左氏春秋》对狄青说:“身为统军的将帅,若是连古今历史都一概不知,那他就只能算是匹夫之勇。”正是这次见面改变了狄青,狄青从此由一员赳赳武夫开始转变,开始读书,在认真读书学习后,狄青由此知晓秦汉以来名将们用兵作战的心得,也因此变得更加善战,而不再是原本的匹夫之勇。十一月的时候,尹洙举荐狄青给中央,狄青因此出任泾州都监,同时因为多次立下战功,升任为西上阁门副使。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狄青出任秦州刺史、同时兼任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而且还被朝廷加官为捧日军、天武军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等。宋仁宗甚至想要亲自召见狄青,一睹这位名将的风采,但是由于战局紧张,宋仁宗没能一见狄青,只能命人在边境给狄青画像送到汴京来,由此,狄青声名鹊起,汴京的百姓们说起狄青,都把他看作是万人敌,尊称狄青为“狄万”,把他看做是像三国故事里的关羽、张飞一样的存在。
在宋夏战争暂告一段落后,狄青被调任为真定路副都总管,之后他先后担任了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之后又继续升任为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紧接着狄青又升任为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在军中奋斗多年,曾经是不良少年的狄青,如今终于成为朝廷里炙手可热的一员新贵,但直到此时,狄青的脸上还有当年刺配充军的刺字,宋仁宗于是就劝说狄青,他可以让太医给狄青调药抹去这行刺字,狄青却指着自己脸上这行刺字对宋仁宗说道:“陛下提拔臣是因为臣的功劳,从未过问臣的出身和门户,而臣之所以有今天正是因为这行刺字的存在,臣希望保留好它来激励军队,不敢从命。”
对于大宋而言,宋仁宗当政时期,可谓是多事之秋,西北地区战火刚刚平息,岭南地区纷争再起,当地土豪侬智高反叛大宋,早在庆历元年,侬智高自立门户建立“大历国”的消息文书就已经摆在宋朝中央的案头,侬智高一边自立门户,一边上书宋朝中央请求内附,共同抗衡交趾的李朝的进犯和掠夺,但是却被宋朝朝廷拒绝,随后侬智高正式称帝建立南天国,年号为景瑞,自称仁惠皇帝,多次击退交趾李朝的来犯,但是无论侬智高多少次请求归附大宋,宋朝中央始终不同意侬智高的归顺,宋朝的再三拒绝,最终让侬智高举起了反旗。
侬智高举兵反叛的这一年,是宋仁宗皇祐元年,这一年也是狄青官拜枢密副使的时刻。五月,侬智高攻破邕州,邕州也就是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省会南宁市,并且侬智高正式改年号为启历,在邕州被攻破后,侬智高连战连捷,一下子占据了沿江的九个州,并且进犯广州,侬智高的连战连捷使得岭外地区也渐渐开始骚动不安。当时宋仁宗最初派出处理侬智高反叛一事的,是一个叫杨畋的文官,杨畋其人虽是文官,但是在先前平息湖南地区蛮族作乱之中,功勋卓著,当时的人们对于杨畋出征寄予厚望,觉得他定会如同东汉的马援那样克敌制胜,但在湖南平蛮乱一把好手的杨畋到了岭南征讨侬智高,却迟迟没有一点进展,宋仁宗于是增派了孙沔、余靖为安抚使,率官军讨伐叛贼,但对于文官挂帅,宋仁宗心里还是没有底,或许是看出了宋仁宗的担忧,狄青主动上表仁宗,请求由他自己率军前去岭南平侬智高之乱,第二天,当狄青见到宋仁宗的时候,狄青就对宋仁宗说:“臣是行伍出身,除了杀敌于战场,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的,臣希望能带领几百个外族部落的骑兵,再给臣一点禁军,去往岭南将那反贼侬智高的脑袋割下来,送回京城献给官家您。”宋仁宗钦佩狄青的这番豪言壮语,于是就任命狄青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负责处理广南叛乱之事,并在垂拱殿摆下酒宴为狄青送行。很快,狄青就率领所部将士浩浩荡荡向着岭南地区开拔而去了。狄青率领朝廷军队开拔后,远在京师的宋仁宗,从狄青出发之日开始,就开始更加地关注前线战报,希望狄青早传捷报。
当狄青以及副将杨文广率部抵达荆湖南路潭州和余靖等人会合后,狄青第一件事情就是严明军纪,统一号令,狄青所部将士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如果有人胆敢乱拿百姓一瓜一菜的,立刻就斩首,以儆效尤。在狄青铁腕整顿下,宋军军纪为之一肃,这支万余人军队行军途中,居然没有任何人听到他们行军的动静。狄青军队的军纪,由此我们也可以窥见一斑。
在狄青之前,宋朝朝廷派往岭南讨伐侬智高的武将蒋偕、张忠都因轻敌而战败阵亡,官军声威大衰。狄青到岭南后,汲取教训,严令部下未经自己允许,不准任何人擅自出击,一切行动听自己指挥,但是,狄青的军令还未传达到基层,就有人擅自行动出击侬智高了,十二月初一,驻守在宾州的广南西路兵马钤辖陈曙以及他的副手苏缄,却率领八千步兵,就去偷袭侬智高占领的军事重地昆仑关,在金城驿之战,陈曙一行被侬智高打的大败,阵亡的宋军达到了两千人之多,战况不利,基层军官袁用等人都逃跑了。得知部下擅自出击被侬智高打的大败的消息,狄青说:“号令不一,是军队战败的原因。”袁用等人逃归军中的次日清晨,狄青就命令众将集合,直接逮捕了擅自出击的钤辖陈曙以及战况不利逃走的袁用等三十人,直接按照战败逃跑的律令规定,推出军帐外斩首示众。对此,受狄青统帅的孙沔、余靖相视惊愕,而众将领则吓得两腿颤栗。
在经历了金城驿之战的失败后,狄青见到部下因为连战不利而军心萎靡士气低落,于是他选择暂时停止前进,为了鼓舞士气,狄青看到南方人崇信鬼神之说,于是心生一计,他叫来将士们,当众请求神明保佑,如果这次能够击破侬智高,那就请神灵们让这一百枚铜钱全部正面朝上。有些官员担心万一结果不是如此会影响士气就想劝阻狄青,但是狄青已经把钱币全部抛洒出来了,众将凑近一看,一百枚铜钱无一例外全部都是正面朝上,都觉得有神灵相助保佑自己,一时间士气大振。狄青随即也命令左右侍从取来一百根铁钉把这一百枚铜钱全部钉在地面上,盖上青布,狄青还亲手封好对众将说:“等我们得胜归来再收回这一百枚铜钱”侬智高的侦察兵以为狄青不会再进攻,于是不再注意狄青的动向。但第二天,狄青见军心士气高涨就集结人马,仅仅一天一夜,狄青所部就过了昆仑关,从归仁铺出来布阵。叛军失去了可以自守的险要地带后,于是都出来迎战。宋军前锋孙节与叛贼在山下搏斗而死,侬智高叛军一时间士气极高,孙沔等人都是文官,见此吓得脸色都变了。但是,和孙沔等文臣的反应不同,狄青镇定自若地手举白旗,指挥骑兵,从左右两翼冲出,这一举动出于叛军意料之外。于是宋军大败侬智高叛军,并且紧追不舍,追击了五十里,斩数千首级,侬智高同党黄师宓、侬建中、侬智中以及伪官僚吏属被杀死的有五十七人之多,而且生擒叛贼五百多人,侬智高见情况危急,于是夜间纵火烧城后逃走。黎明时分,狄青率领宋军就开进了邕州城,缴获金银玉帛数以万计,杂畜数千,又招集曾被叛军俘虏胁迫的老壮年百姓共计七千二百人,狄青抚慰他们之后就把他们都释放遣散,各回各家了。随即就将黄师宓等人的头挂在邕州城下示众,紧接着又敛集叛军尸体在城北角建筑京观。当时叛军尸体中有个穿金色龙袍的,部下众人说是侬智高已死,要向朝廷报告。狄青说:“怎知这不是一个骗局呢?我宁可说侬智高失踪,也不敢欺骗朝廷来贪求战功。”侬智高向西逃入大理国境内,但很快就被大理国派人杀死,将他的首级放在锦匣里,献给宋朝朝廷,北宋至和二年,因侬智高已死,侬智高的家人自然也就失去了价值,被宋朝朝廷处死。
平定侬智高后,狄青正式迎来了自己一生事业的巅峰,不仅仅继续担任枢密副使,还被升为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等到狄青回到汴京后,宋仁宗更是因为他的功绩,为了表示对于狄青的赞赏,直接任命他为枢密使,并且在汴京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赠送给狄青一套宅第,同时狄青的儿子们也跟着父亲一起沾光,也跟着一起被宋仁宗加官进爵。而余靖亲历了狄青平侬智高之乱的前前后后,他后来感叹说:“智高之谋,十余年间招纳亡叛,共图举事。十余月间连破十二郡,所向无前。夫岂自知,破碎奔走在于顷刻之间。乃知名将攻取,真自有体哉!”为了纪念狄青的功绩,余靖亲自撰写了《大宋平蛮碑》,称颂狄青征战的功绩和他的品德,也从此和狄青一家结下了交情,在狄青去世后,还为他撰写墓志。
三、流言难泯生前节:狄青之死
侬智高之乱平息后,狄青来到了一生事业的巅峰,但很快,狄青突然之间就从枢密使的位置上跌落下来,被外放陈州,狄青知道,此去陈州,凶多吉少,于是狄青对身边人悲哀地说道:“青此行必死”而抵达陈州以后,文彦博对于狄青仍然不放心,于是就多次派人前去陈州,表面上是安抚狄青对他嘘寒问暖,实际上则是对狄青不断进行心理和精神上的打击和迫害,狄青在陈州,每次一听说朝廷使臣来就忧心忡忡,疑神疑鬼,终日心神不宁,被贬陈州不过半年,狄青就抑郁而终。
狄青是怎样走向了这个悲剧性的结局呢?我们从头说起
狄青之死的背后,其实有着几大推手,第一大推手是宋仁宗的提拔。狄青挂帅出击侬智高以前,就已经身居高位,成为了枢密副使,此次平定侬智高之乱归来,宋仁宗对狄青愈发看重,决定提拔狄青为枢密使,但是这一打破常规的提拔引起了文臣群体的强烈反对,当时的名臣庞籍就指出,国朝太祖时的慕容延钊和曹彬二位将领即便功勋卓著也没有官拜枢密使,狄青的功劳不及慕容延钊和曹彬二人,若是现在就提拔狄青为枢密使,那么狄青他日要是立下更大的功劳,朝廷又该用什么来赏赐他呢?出于对狄青的保护,庞籍同时指出,狄青现在是枢密副使已经招致流言蜚语,刚刚平息众人非议,如果这个时候擢升狄青为枢密使,会使得才平息的流言死灰复燃,不如提拔奖赏狄青的儿子们作为补偿。宋仁宗对庞籍这一合情合理的建议赞赏有加,称其“深合事宜,可为深远矣”。但是,不久以后,参知政事梁适为了排挤打压政敌高若讷,就秘密上奏仁宗,认为狄青功劳盖世赏赐却不对等,不利于给后来人树立榜样,同时宋仁宗也听说一些流言认为狄青平侬智高之乱的赏赐太微薄,于是,宋仁宗召见庞籍声色俱厉,对他说,狄青平南的赏赐还是太少,他无论如何都要提拔狄青为枢密使。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庞籍说要和中书文官商量,但宋仁宗不准许,要庞籍和大家当他的面讨论,他就在这等候商量结果。于是,原本合情合理地由庞籍提出的奖赏狄青的方案被否决,狄青成为了枢密使,他的悲剧结局也就由此开始了。
狄青之死的第二推手,也是最核心的推手,就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不能容许狄青这样一个纯粹的武人身居高位。狄青虽然被宋仁宗拜为枢密使,但是在当时普遍的“兴文抑武”的社会大环境下,狄青这个纯粹武人,被擢升到枢密使,也只能是碌碌无为,狄青的四载枢密使生涯,史册没有留下他在这一职务上有任何成绩,而且,朝廷大事狄青也被排斥在外,不予商议,比如说嘉祐元年,宋仁宗立储,朝廷文官就绕开了枢密使狄青和王德用,不请他们一起商量,王德用得知这件事情后,合掌放在额头上说:“把我这尊菩萨置于何地?”之后,翰林学士欧阳修从他人处得知了王德用的不满,轻蔑地说:“老衙官知道什么?”而狄青自己早在还是枢密副使的时候,有一天宴请韩琦,一个叫刘易的文官在座,酒宴中有伎人以模仿儒者为戏,刘易看到后大怒,指着狄青骂道“黥卒竟敢如此”,意思就是你个配军也敢取笑我们,把酒杯摔在地上不辞而去。对于刘易的愤怒,狄青的表现如何呢?史书说狄青的表现是“笑语益温”,第二天,狄青还亲自登门为昨日的事情向刘易赔罪。史书称赞狄青有容人之量,但其背后也未必不是无可奈何的隐忍,是不得不如此行事。
庞籍的担心,最终还是落到了实处,对于狄青不合情理的超擢,流言四起,这次的流言比之以前,则是更加严重,更加危险,一些御史台谏官说他们看到狄青家里的狗头上都长了犄角,而知制诰,也就是负责起草诏令的文官刘敞,他说自己夜晚路过狄青家总是看到狄青家里出现奇异的光芒,和当年梁太祖朱温称帝前的景象似有相同,而真正要命的流言则是京师水灾时出现的,有人说狄青起居在大相国寺内,居然穿着黄袍。于是一时间,流言四起,刘敞和担任殿中侍御史的吕景初不断上奏,要求将狄青逐出京城。而汴京百姓们晚上也经常听到有人在唱一首歌谣:“汉似胡儿胡似汉,改头换面总一般,只在汾河川子畔。”这首歌谣成为了说狄青心怀二心的铁证,随后,欧阳修连续上两道奏疏,要求罢免狄青,称狄青“出自行伍,号为武勇”,虽“比其辈流又粗有见识”,但“尚未得古之名将一二”;又言狄青本武人出身,“不知进退”。狄青的存在,已经使得他站到了文臣们的对立面,于是,在狄青被弹劾的时候,狄青关系密切的文官如尹洙、余靖等人也保持了沉默,从狄青罢职以后,枢密使这一掌管军务的重要位置,几乎成了文官一家独尊的地方,一直到北宋覆灭,这七十多年的时间里,除了郭逵和种师道两位属于武人以外,其余的时候,枢密使永远是文官担任。郭逵在宋英宗治平年间,出任同签书枢密院事,时间足足有一年多,但是他大部分时间实际上是以陕西四路沿边宣抚使的身份出镇在外;两宋之交的种师道在金军大举攻宋时,被授予同知枢密院事的官职,率军解围,显然也是挂名虚衔,一个军事重地,居然没有武人的踪影,宋代文臣的防弊意识以及有宋一朝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祖宗家法可以说推演到了极致。
宋仁宗嘉祐二年,狄青嘴生毒疮,这大概是中国古代所有不得志之人共同的死因。三月,狄青就去世了。宋仁宗在禁苑中为他举哀,追赠中书令,赐谥“武襄”。一代名将,人生就此落幕,令人不胜唏嘘,后世人在诗歌中这样概括狄青的一生道:“宋祚方兴虏未平,将军百战捍危城。流言难泯生前节,信史犹传身后名。八尺穹碑苍藓合,一区故宅野云横。晚来风撼溪山村,仿佛南征弓马声。”而到了宋神宗赵顼在位时期,狄青的画像被宋神宗赵顼请入宫中,同时宋神宗赵顼亲笔为狄青题写了祭文,宋神宗评价狄青,说他从行伍出身而名震中外,为人深沉而有谋略,又能谨小慎微,保全名声,有始有终,对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将,宋神宗赵顼颇为感慨和思念。
狄青的一生,到这里我们就说完了,在狄青身后,大宋王朝风云激荡,神哲时期,宋朝开始了积极对外扩张的征程,而在其中,又有一批名将的名字,见于典籍之中,那么这些名将到底是谁?他们在新的时代里,谱写了怎样的英雄交响曲?
请看:《会挽雕弓说王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