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没买到觉得过意不去,对老乡说,你把要修的鞋都寄过来,这里有高人,有两个从不修鞋的朋友当场都震惊了,脚不会骗你,不能将就。老乡倒是很感兴趣,但又很泄气说,还不够邮费呢,我一看机会来了,说你用顺丰到付,明天就到了。
十字街上修鞋的老人家不光老城区人晓得,就是四里八乡的也都过来,和大北街上的棉花店,新南街上的石头锞铺一样,完全可以算街道代言人。经过的游客也都向老人家举起手机。
来送鞋的多是老年人,也有年轻父母把孩子开胶的鞋拿过来,老人家自由自在,只随身带着锉刀、锥子、胶水、.牛筋线、尼龙线等简单的补鞋工具,每天上午九点到十一点,下午两点到五点,现在还要更早一些,到点就回家,和神仙一样。送鞋子的,取鞋子的整天这里都很热闹,身边堆着好多袋子,都是收的鞋子,要留到晚上回家去忙。
老乡真去翻箱倒柜了,不免又担心起来,老人家这几天在不在呀?毕竟八十岁的人了。不行还要到十字街看一看,远远地看见老人家还在,才放心回来,一个早晨跑两趟十字街还是第一次。
这些年老人家一直坐在老酒坊门前做事,老酒坊不大,主要经营白酒,主要是散装的粮食酒,高中低度数的酒都放在一排很大的缸里,大缸上贴着红红的福字。也代理一家叫胡公坊的养生酒,实话说这两种酒都不畅销,倒是他自己泡的酒很受欢迎,店里有个架子,上面是杨梅、山楂、桑葚,还有本地小小的猕猴桃酒。这种酒应该算果酒,但十字街的老人家都叫药酒,很多来修鞋的人都顺便带一桶回去。
看了一阵后,发现这个老人家不寻常。现在还用着很多年前的皮围裙,那把锥子也好像成精了一样锃亮,也闪电一般瞬间锥通脑筯,回到家里马上翻鞋柜。
其实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两双,或者好几双鞋子,穿的很少甚至不穿,但也不舍得扔,这种感情和对待老农具,用顺手的剪刀,菜刀一样,即便钝了也留着。
找出两双鞋,都是底子太薄了,虽然轻便但走在古村落里咯脚,鞋子修得很顺利,老人家在鞋子的前面和后跟都粘上橡胶,是实打实粘的,而不是用钉子钉。而且刚刚好,丝毫看不出来修理过,对门的店主说老人家在河西鞋厂一直工作到退休,从事这行当到如今六十年了,一个花甲。
老人家说当年歙县有好多制鞋厂,中和街钟楼下面还有门市部,当时叫解放街门市部,1990年开业,一直营业到2002年。当时黄山鞋业非常发达,歙县是重要原材料供应基地.
那时候的歙县正是欣欣向荣时期,除了鞋厂,茶业,服装加工外,还有砚墨,农作物,林木,传统食品加工,化工树脂等各行各业迅速扩张。
印象里制鞋厂当年都是集体经济,几番变更后,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进入辉煌时期。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从1994年开始的,从那时起,这些老牌工厂陆续关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