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微型课以“课桌长度测量”为载体,聚焦“认识厘米、掌握规范测量方法”核心目标,按“生活情境导入—非标准测量探究—统一工具学习—实操巩固”流程展开,结合课堂效果从三方面反思如下:
一、教学亮点
1. 生活情境引兴趣:以“测日常课桌”切入,让学生用手、文具盒等熟悉物品测量,既契合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又自然引出“测量标准不统一”的矛盾,为新知学习铺垫,导入流畅且有吸引力。
2. 实操突破重难点:微型课时间有限,课堂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动手,从非标准测量到观察尺子、比划1厘米,再到规范测量铅笔与课桌,还借学生演示偏差及时强调“对齐0刻度”,用口诀强化,避免“满堂灌”,高效落实核心技能。
3. 逻辑清晰目标实:流程遵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新知—用新知”逻辑,环环相扣;课后“测量文具”任务衔接课堂与生活,巩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应用价值,目标达成度高。
二、教学不足
1. “1厘米”表象不扎实:虽引导学生找1厘米、比划并举例,但未设计“量指甲盖、橡皮厚度”等体验活动,部分学生对1厘米的认知仅停留在“知道”,未形成清晰表象,影响后续估测。
2. 小组指导反馈粗:两次小组测量中,巡视侧重“是否参与”,未及时纠正“拃的大小不一、尺子倾斜”等细节问题;分享时只关注结果,未追问“如何确保准确”,错失深化理解的机会。
3. 学生差异关注少:统一任务与节奏未兼顾差异,基础弱学生在“分段测课桌”时遇标记、计算难题,基础好学生早早完成却无拓展任务,积极性未充分调动。
三、改进方向
1. 强化量感增体验:认识1厘米后,增设“摸1厘米纸条、量指甲盖、比手势再验证”等活动;测量前先估测再对比,帮学生建立清晰长度表象。
2. 优化小组细指导:明确小组分工(测量、记录、检查);巡视重点纠操作细节,分享时追问方法与困难解决思路,提升学生思维。
3. 分层任务顾差异:基础层练“测短物对齐0刻度”,进阶层试“分段测课桌算总长”,拓展层挑战“用无0刻度尺子测量(终点减起点)”,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学习。
本次课虽达成基本目标,但细节与差异关注待提升。后续需更“以生为本”,优化设计、细化反馈,让课堂更高效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