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打车、小猪短租、P2P等,时下这些共享经济模式,其背后,究竟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抑或是资本运行的一层外衣呢?
Part1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
记得年初的时候,跟朋友叫了专车出行。在路上和司机闲聊,谈起了现在的这些打车软件。我们问司机是否真的可以实现月收入上万,司机有许多的感慨和不平:
“现在不可能再月收入上万了,以前可以,从前这些平台刚运行时,给我们的补贴很高。现在大家都用这个软件了,它就把这些补贴都收回去了,而且每一单还开始提成。你的软件上现在的计费肯定是比我这上面显示的要多的,那部分钱就是被平台给收了。这些人赚钱太容易了,不用出人不用出车,轻轻松松的就把钱赚了,我们跑半天累的要死。......”
这次谈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我第一次看到了资本的身影在我们生活中的印迹。
想想前两年滴滴和快的之间的大战,双方都下血本在抢夺市场,一开始也都是给了顾客和司机很好地补贴政策。现在,人们已经接受了这种出行方式,相关的平台掌握了主动权,补贴没了,相反的开始对单子进行提成。
司机的抱怨让我想起了《资本论》,资本家剥削劳动力,主要是他们拥有资本和生产工具,而在滴滴平台,他们连这种生产工具都剩下了,是由劳动者自己提供,一切的车损也就是生产工具的劳损都由劳动者自己负担。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突然觉得资本确实是令人胆寒的东西。
这几天刚好看到汤姆·斯利写的《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里面的观点很新颖,同时也很警醒人。对于当前一些共享经济背后的东西进行了批判,使我联想起那次打快车的体验。这本书对涉及我们生活各方面所涌现出来的共享经济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对其中的谎言进行了科学的拆穿,有力的反驳了他们提出的一些夸张的说法,并揭示了隐藏在共享经济背后的乱象。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在第一章中,给出了共享经济的定义:
共享经济是一新生业务,它利用互联网将顾客和服务供应商匹配起来,并在现实世界里进行交易。
并且根据自己的思考和问题,交代了接下来各个章节所解决的问题。第二章作者主要谈了共享经济的产生和其大背景,以及作者对共享经济的理解。从第三章起,作者具体的就我们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等方面出现的共享经济模式进行了深入而详细的分析,提出了自己有力的质疑。最后一章作者将前面的具体分析进行了归纳,总结了自己对共享经济的批判。
Part2 共享经济,是便民之道,还是资本的外衣?
作者认为,共享经济起初呼唤的是社区、人与人的交往、可持续性和共享,但现在却成为亿万富翁、华尔街大鳄和风险投资家的游戏场,这些人的自由市场价值观进一步渗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他最后总结共享经济的几大弊端:
1.共享经济公司规避了确保安全的开销
2.共享经济公司规避了提高普遍可用设施的开销
3.共享经济公司规避了工资的支出,把服务提供者从工资单上删除,转而将其归为独立承包商。
4.共享经济公司具有价格优势,能够规避或改变法规。
学过《资本论》的人,应该比较清楚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家剥削的秘密,而对共享经济进行思考之后,我发现,资本剥削的手段和方法在升级,而且披上更美的外衣了。他们把机器成本和机器损耗这一大块的支出都转嫁给了劳动者,自己纯粹的靠资本进行运作,比起资本家最初的本事,他们技高一筹。并且他们巧妙的规避了同劳动者之间的雇佣关系,也就不再需要为劳动者维持其自身发展所必须的成本负责了,什么五险一金之类的,它们不需要为你买账。
共享经济公司学会利用各种法律的空洞为自己的资本运作寻找更大的空间,它们将自有市场经济发挥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每种共享经济一出来,都有几家在进行竞争,从之前的滴滴和快滴,到现在的小黄人摩拜等的竞争,都反应了资本发展的一个过程,而其结果必然是走向一家独大的垄断经济。因此,现在的滴滴打车上,在现实生活中的等价交易之上,消费者要多付出一部分的成本供平台提成。从厦门到泉州正常的市价在70块钱,而平台提供的拼车家是80,如果拼车不成功,那费用就更高了。而小黄人这一类的共享经济则反映了另一层面纱,那就是借助这种形式,轻松融资,你的押金成为对方免费的运作资金。
有人说,这些平台提供了技术,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好的信息。TED里有一篇演讲——《科学与民主的相似之处》,认为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民主的进程,其实不尽然。正如作者在文中所提的,技术在这里面充当了资本的帮手,它帮助共享经济的老板修改了规则,如评价系统,劳动者实际上被剥削了自己的权利,对信任产生危机的客户会很快被清除出去,没有辩驳的机会。技术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就看谁能够掌握它。但从规律趋势来看,处于高端位置的资本家更容易掌握这些先进的利剑。
共享经济打着便民的旗号,打着改善世界的旗号,但这都是幌子,资本家的眼里利润是第一位的,它们如嗅到献血的僵尸。你可以看每个共享经济的产生有点类似农民起义,一个王朝推翻另一个王朝,等他们坐稳了江山,施行的还是剥削人民的那一套,而且可能更糟糕。
所以,我们在共享经济中更多看到的是经济,而非共享。
共享经济究竟应当何去何从,这是我们每个人值得深思的,因为它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且已经打破了原有是生活秩序。出租车师傅的一次次罢工,在于一潭水中,鱼就这么多,但现在捞鱼的人多了,对原有的捞鱼的人是个大的冲击,而新的捞鱼者如果不能合理捞鱼,则会破坏掉这个生态系统。这就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
Part3 值得学习的批判性思维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作者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作者在这本书中的许多论述,对共享经济的反驳,都运用了批判性思维,从各种角度对共享经济平台所提出的一些理念及好处进行了批判。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善于找毛病的能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下面结合《学会提问》这本书里所介绍的批判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下作者的批判技术:
1.空中食宿的谎言
空中食宿关于“87%房东是把自己所居住的家租出去的”的骗人说法,作者如是反驳
分析数据有好多种方式。有一个以上房源的13%的房东占空中食宿业务的很大一部分,空中食宿至少40%的房子是他们租出去的,占订房的43%以上。
很有意思,数据有的时候,就是会欺骗人,不要以为数据就会很老实的实事求是。我们看到87%这个数字觉得很客观,可在这里,共享经济公司使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把房东和住房等价雷同了。87%指的是只有一套房的房东,而不是房子的87%。
举个例子,现在这个平台上有100套房子,总共只有四个房东,其中三个只有一套房子,他们在平台上登记的就是自己居住的家,这样子,房东里“把自己所居住的家租出去的”就占有75%,这个数据是很好看。但是,重点应该是房子,而不是房东。房子来看,除了那3套必备性住房,另外一个房东拥有97套房子,有一个以上房源的百分比大家可想而知了。
所以,其实在这个行业中,还是拥有资本优势的人可以把游戏玩的更好。他们利用这种平台租房,逃避了当地的一些税收。
2 对共享经济评价系统的批判
把声誉当做是一种资产的想法是危险的,市场围绕资产发展壮大,这些会破坏声誉所依赖的公正性。
评分一边倒的评价系统无法区分高质量和低质量的产品。
评分系统不能替代监管
共享经济的评价系统已经成为等级化和集中化处罚系统的掩护。我们信任共享经济平台上的陌生人的理由与我们信任酒店员工和餐厅服务员是一样的:因为他们的工作朝不保夕,客户的投诉可能会导致处罚。评价系统是一种“情绪劳动”;服务提供者不得不控制自己的情绪,摆出平台所需要的面貌,成为那种“家里有车的朋友”或“邻里互助的邻居”。这是快餐服务员说“祝您心情好”的升级版。
评价系统不能等同于信誉,首先它的数据值得怀疑,其次用户的评价本身就不是客观的,带有很大的个人主观性,最后评价系统没办法对共享经济进行有效监督,正如淘宝上可以对商户进行封锁一样,共享经济公司拥有这样的专制权利。
书中还有许多精彩的观点对弈,值得读者好好学习,但同时也应该反思,作者说的,就一定对吗?
Part4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精彩分享
共享经济是一种运动:为了放松管制而发起的运动。大的金融机构抓住机会,挑战世界各地民选政府制定的规则,并按照他们自己的算盘重塑城市。
当优步把业务扩大到一座新城市时,它会向司机和乘客提供补贴和特别优惠来启动业务。当它站稳脚跟后,它从车费中拿走的比例越来越高,还常常降低车价。
更多的单显然意味着更多的汽油以及更多的汽车磨损。
当风险资本竞相创造越来越讲究特权的消费者群体,并以共享的名义为他们提供一个完美的、不排他的体验时,一切关于社区和人际联系的承诺都被抛在脑后,一同消失的还有可持续和反消费主义的理念。
异化、侵蚀和扭曲的问题都是随着规模的增长而凸显出来的。共享经济的倡导者谋求重新实现平等、可持续性和社会公益,但要想做到这一点,他们就必须抛弃一个有诱惑力的想法:在风险资本和自由市场的帮助下,科技可以改进社会。资本的介入非但没有扩大共享,还只会导致承诺无法兑现。
——2017.04.20 于鹭岛
(文 | 一枕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