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陈云精神为炬 照亮为民服务之路

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的历史回响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陈云同志树立的崇高精神风范、创造的丰富领导经验,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份财富中,最鲜明的底色便是他“甘当人民勤务员”的赤子情怀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智慧。新时代新征程上,走好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既要赓续陈云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血脉,更需以创新之姿破解时代课题,让“人民至上”的旗帜在现代化建设中高高飘扬。

以“人民至上”铸魂,永葆初心如磐的政治本色。陈云同志曾说:“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这句话道出了共产党人价值观的真谛。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时,坚持“先生活、后生产”,以“全国人民穿衣吃饭”为首要任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时代党员干部走好群众路线,须赓续这种“视百姓如父母”的情怀,将“人民至上”内化为政治信仰、外化为行动自觉。在乡村振兴中,要像陈云调研粮食问题那样“脚量大地”,把产业振兴的蓝图绘在田间地头;在基层治理中,要如陈云处理信访工作般“耳听民声”,用“网格化+铁脚板”破解民生难题。唯有如此,方能避免“脱离群众”的危险,让初心在服务中熠熠生辉。

以“调查研究”筑基,锤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陈云同志的这句话,至今仍是党员干部的“方法论指南”。在改革开放初期,他深入基层调研,提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民生经济学,为经济体制改革破局。新时代走好群众路线,更需发扬这种“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的调研精神。面对共同富裕的时代命题,党员干部要像陈云同志那样“解剖麻雀”,在“三农”问题调研中既看“盆景”更观“风景”;在数字化转型中,要善用大数据“穿透表象”,但绝不能替代“泥土味”的实地走访。唯有将“键对键”与“面对面”结合,才能避免“被调研”“假调研”,让决策真正“接地气”。

以“敢破善立”开新局,探索服务群众的时代路径。陈云同志在主持全国财经工作时,创造性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打破了计划经济的单一模式,为改革开放埋下思想种子。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既要守正更要创新。在民生领域,要像陈云同志当年力推“公私合营”那样,以“互联网+政务服务”打破数据壁垒,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基层治理中,要借鉴陈云同志“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探索“党建引领+群众自治”的社区治理新模式。面对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党员干部既要当好“政策翻译官”,更要做“创新实干家”,在养老服务、教育公平等领域闯出新路。

以“刀刃向内”强筋骨,锻造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讲真理不讲面子”是陈云同志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严以修身的写照。在主持中纪委工作时,他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为全面从严治党奠定思想基础。新时代走好群众路线,必须以“赶考”的清醒推进自我革命。党员干部要像陈云同志那样“检身若不及”,在群众监督中“红脸出汗”,在利益诱惑前“挺直腰杆”;要完善“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的监督机制,让“微腐败”无处遁形。唯有以清正廉洁筑牢党群“连心桥”,才能让“人民公仆”的形象永不褪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