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6月1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回望这位杰出共产党人的一生,“群众路线”始终是贯穿其革命、建设实践的鲜明主线。从苏区田野里的“板凳夜话”到新中国经济战场上的“米棉之战”,陈云同志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回应民声,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面对复杂多变的时代考题,党员干部当以陈云精神为镜,在传承与创新中答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必答题”。
以“屁股端端坐正”的立场,校准为民服务的“坐标系”
“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陈云同志的这句朴实话语,道出了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在江西苏区,他白天帮农民插秧除草,夜晚围坐火塘倾听群众对土地政策的意见,将“土地归农民”的诉求转化为革命纲领;在稳定物价斗争中,他走遍全国20余城的粮店、工厂,以千万条群众反馈为依据,打出“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的组合拳。这种“把群众当亲人”的立场,正是破解群众工作难题的“金钥匙”。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更需站稳人民立场。面对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老龄化社会下的养老服务供给等新课题,党员干部必须摒弃“官本位”思想,像陈云同志那样“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主动走进直播间倾听外卖骑手心声,深入老旧小区调研适老化改造需求,真正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风向标”。
以“不唯书只唯实”的智慧,锻造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陈云同志提出的“交换、比较、反复”六字诀,至今仍是开展群众工作的科学方法。在编制“一五”计划时,他三赴鞍钢与工人师傅探讨技术难题,五下江南调研工业布局,将群众的实践经验升华为国家发展战略。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让政策既有“高度”更接“地气”。面对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复杂局面,更需要传承这一智慧。比如浙江“千万工程”20年持续推进,正是通过“民情日记”“村民议事厅”等载体,将群众对美丽乡村的期盼转化为具体行动;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借助线上线下双向互动,整合资源解决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这些实践证明,只有把群众的“土办法”与政策的“好做法”相结合,才能找到破解难题的最优解。
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构建服务群众的“长效网”
陈云同志深知,群众工作不是“一阵风”,必须依靠制度保障。他在主持经济工作时,建立起“定期下基层调研”“重大决策群众评议”等制度,确保群众路线落地生根。这种将实践经验上升为制度成果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新时代走好群众路线,需要构建更完善的制度体系。一方面,要用好数字化手段,搭建“云调研”“码上办”等智慧平台,实现群众诉求“一键直达”;另一方面,要健全“群众出题、干部答题、社会阅卷”的考核机制,将群众满意度作为干部考核的“硬指标”。唯有让制度“长牙”、让机制“带电”,才能避免群众工作陷入“运动式”“口号式”的误区。
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到波澜壮阔的复兴征程,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当以陈云同志为榜样,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把群众路线镌刻在灵魂深处、落实到具体行动,用实干担当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彩答卷。(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委组织部 张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