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不但成人的世界追求自由,孩子也需要自由成长,才能健康快乐每一天。
自由不是为所欲为,不是引导孩子往熊孩子的路上狂奔,而是在道德与安全的底线之上,允许孩子做不同的尝试。
比如,三岁的女儿觉得蜗牛好玩,让你去找一只,然后守着她玩一上午。虽然你也不想让她把衣服搞脏,可她玩得专注快乐,为什么不呢?
有时候,我们看似无比正确的想法,缺乏同理心,对孩子是一种束缚。
小区有位妈妈带了四岁的儿子西西下来玩,孩子很喜欢自己的滑板车,一直骑。偶尔停下来玩别的玩具,也不肯借给另一位小妹妹。
小妹妹的妈妈念叨:“别人的玩具你要玩,你的玩具不肯借,真是霸道。”非但如此,一旁的外婆也帮腔。
西西妈不好意思起来,赶紧教育儿子:“你这样可不行,要分享,可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呀。”一语未了,西西突然就大哭起来。
我理解他的感受,四岁的孩子对物品的占有欲很强,自己心爱的玩具干嘛非得借给别人呢?
你新买的衣服愿意借给别人穿吗?还有你最喜欢的化妆品,逼着你借出去,不然说你小气,你愿意吗?
旁边小妹妹的妈妈和外婆已经有点咄咄逼人了,妈妈还来补刀,难怪小男孩情绪崩溃了。
毕竟,东西不外借是他的选择,他有选择的权利。只是提醒他可能要承担的结果:小妹妹可能不高兴。跟别人分享,你会很快乐,不就可以了吗?
真的想教育他多分享,也不必当着众人面,可以回家慢慢说。
何况这不是什么大事,过于苛责会伤害孩子,万一他因此自卑,觉得自己不配占有好东西,那就得不偿失了。
大人打着爱的名义对孩子提出诸多限制,或是爱面子,或想为自己省事。大人常以大欺小或自以为是,背后是不尊重、不体谅儿童的心理在作祟。
我小时候有一天,妈妈不知因为什么事凶了我,我委屈又生气。
晚上妈妈在邻居家闲聊,我去拿钥匙:“把钥匙给我。”妈妈当时表情无异,睡觉前她狠狠地拍了我屁股,说:“你来拿钥匙,都不喊一声妈妈的吗?”
虽然确实没做好,但哪里又真需要打一顿呢?我是早就忘了有这回事。
童年时代因为条件不好,妈妈教导我们家里有客人来了,美味佳肴要让客人先吃。
念小学时的一年夏天,家里请来木匠柄伯伯帮我们做门窗。整整一个月,我们都是等他吃完饭才上桌的。
这倒算了,平时家里来的那些打牌的酒肉客人,我们也要习惯性地压抑自己。多大的孩子呀,要在鸡鸭等美食面前极力克制自己的欲望。
长此以往,我内心即便有渴望,也不敢跟父母说,因为习惯了压抑。比如初三那年我想转学或者至少换班,因为校风不好。
学校没有围墙,班主任周末又不在,导致小混混常来班上捣乱。隔壁班的班主任认真负责,每天驻守,让同学们能安心读书。
但这样的想法,我从没跟父母说过。那年我爸不在家,妈妈既劳累脾气也大,我不敢提,就这样蹉跎了一年的岁月,很是消沉。直到高中,情况才有所改善。
所以,多给孩子自由,让她所有的能量都用于自我成长,呵护她的自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我女儿芊宝四岁多,什么都敢说,也什么都能说。给她念《小鸡鸡的故事》,她说要去摸爸爸的小鸡鸡,自己笑得不行。
念了《乳房的故事》,在外面她看到别的宝宝吃奶,就追问我:“妈妈,我小时候也吃过你的奶吗?”
上次带她去参加单位组织的游烈士故居活动,晚上我们玩狼人杀游戏,她觉得被忽略,就不时喊着要尿尿,刷存在感。
和小朋友们感受了一次打糍粑,她意犹未尽。天天吃饭时拿了筷子戳啊戳,美其名曰打糍粑。又或者拍照比心,喊一声耶惊动一层楼,她还乐得哈哈笑。
这样的宽容,并没有使她无法无天,反而乖顺董事惹人疼。比如跟我去集体参观故居,她全程坐车不哭闹。
上了40分钟的党课,我提前跟她说好,让她看手机上的无声视频,她能耐着性子看。实在坐不住了,我带她出去走一圈拍个照,告诉她坚持一会就下课,她回来安静地接着坐。
第二天爬山,爬了两个小时,小小的她只要我背了她两回。每次不想费劲了,我们就说去山上看有没有鸡能抓,或是看能不能摘草莓喂鸡。
就这样成功地转移了她的注意力,引导她一路爬了上去,我真是很佩服她不娇气,能坚持。
回来路上,她收获了众口一词排山倒海的赞美,同事们都夸她超级乖巧能干,我老怀大慰,她笑靥如花。
所以,表面看上去孩子在捣乱,其实何尝不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孩子的成长各有特性,又有其内在的规律。
我们多放手顺其自然,不干预比乱作为要好得多。毕竟养儿育女是一项艺术工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