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23天:
这两天一直阴雨天,被禁闭在家的烦躁,又有点在心底里冒尖了,又想回家了。
其他城市都陆续解禁了,但武汉还是很严格,不能上街,不能回城,不能上班。
今天尤其冷,就只想窝在床上,盖上被子,才不觉得冷。
看完路遥的《人生》,又开始看《路遥传》,逐渐了解路遥的人生经历。他《人生》这部中篇小说写完,投稿到各个出版社,都被拒稿了,没想到《当代》却采用了他的稿子,他都已经不抱希望了,告诉友人,最后试一次,若再被拒稿,就烧掉稿子。
就是《人生》这部小说,让路遥一夜成名。而在创作《平凡的世界》这部长篇巨制的小说时,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路遥收集资料,实地考察,研读经典作品,六年的时间,他一门心思地投入到自己新的创作中,像着了魔一样。
而孙少平的原型,则是他的弟弟王天乐,一个在煤矿底下工作了四年的煤矿工人。
小说的开头,就是孙少平在学校的场景,躲在没人的角落,啃他的那两个黑馍馍。
看过路遥的经历,我觉得孙少平不仅有王天乐的经历,更有路遥自己的求学经历,和远大抱负。
从贫穷的农村走出去,不仅是弟弟王天乐的远大抱负,也是路遥很早就确定的目标,为了读书,他9岁就离开了父母,来到大伯家。为了上大学,他笃定来村的北京知青里,有自己未来的女朋友。
他的妻子林达,供他上了大学,熬过几年的异地恋,所做的牺牲可想而知。
路遥对创作的痴迷,应该就是他最大的闪光点,无论走到哪里,那道光照在他的身上,总能让人发现他的不一样。
丁玲第一次见路遥的情景是这样的:
1985年4月上旬,著名作家丁玲访问延安,延安地委在宾馆设宴款待。丁玲听说路遥躲在延安写长篇,一定要见见他,但谁也找不到他,路遥在延安的住处一直保密。陪同丁玲的文艺评论家肖云儒托人从《延安报》记者王天乐那里获取了接头地点和“密电码”,才把路遥挖出来。路遥蓬头垢面地出现在宴会上,丁玲要他坐在自己旁边“密谈”文学。席间,路遥几乎未动筷子。饭后,丁玲望着路遥背影赞赏有加,认为这么朴实的青年人,像个搞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