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是假设,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刻意练习”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
- 有目的练习
有目的的反面是无目的练习,无目的的练习只是反复做某件事。举个例子许多家庭主妇做了一辈子饭菜还是普通厨师,而酒店的大厨同样做菜却能成为大厨,这就是有目的练习和无目的练习的区别。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四个特点:有明确目标、专注、包含反馈、走出舒适区。接下来我们详细解读有目的练习的四个特点。
- 有目的的练习具有明确的目标。
没有明确的目的则练习者无法判断自己是否做对了;目标需要具体,可量化,有操作性,有目的地的练习,主要是“积小胜为大胜”,最终达到长期目标。- 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也就是说自己要知道在做什么,做得对不对,这种反馈可以来源于自己也可以来源于旁人。通过反馈练习者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练习,而不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要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当前能力范围的事情,因此,它需要人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做任何事情,不能差不多就行了,而要做到最好做到极致,这样在下次做同样的事情时就有可能突破自己的极限到达一个新的高度。举个例子:练习跑步,如果每次在自己快要精疲力尽的时候,鼓励自己再坚持一会,如此反复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跑步速度或者距离就能得到提高。
- 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每个人思考事物时对应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是通过训练,刺激大脑和身体各部分而产生的。例如婴幼儿经过大量练习走路形成了走路的心理表征,这种心理表征演化为一种自觉行为,每个学会走路的人在走路前不会去思考先迈左脚还是右脚,脚迈出后怎样弯曲膝盖。走路只是一个最简单的心理表征,在处理复杂事物时,专家的心理表征也会非常复杂,心理表征有助于找出规律预测未来;有助于解释信息;有助于组织信息;还有助于制订计划;更有助于高效学习。作者举了个例子,专家级医生能在处理疑难杂症时为什么比一般医生强,原因是专家通过复杂的心理表征把各种信息组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新手和专家看问题的深度和高度是不同的,这种差别就是心理表征的不同,刻意练习的目的就是建立某行业的专家级的心理表征,用专家的角度思考问题。
-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不仅仅是有目的练习,它与有目的的练习有两个重要的区别,首先它运用在一个有一定标准可以参照的领域,发展比较成熟的领域。其次,需要一位足够优秀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