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一节课,其实就是在解决“讲什么”与“怎样讲”的问题。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是在解决“讲什么”的问题。讲什么呢?这当然不能够凭空臆想,我将目标放在本单元的首页上。在本单元的首页,出现了两行字。上一行是“那些种在校园长不大的记忆。”,下一行是“那些留在岁月中忘不掉的纯真。”是的,在小学的六年生活中,孩子们怎么会没有一些值得永久珍藏的记忆?我这节课的目的就是将其发掘出来。在此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分享,培养学生尊重师长良好品德。(2)在阅读材料的学习中,进一步掌握叙事应该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外貌及其心里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确定好教学目标,那教学过程的安排就简单了。
说教学方法:
我不知道别人如何看待网上教学的,我认为学生的线上学习绝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三十分钟。线上学习其实就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如果将课上与课下割裂开来,那教学就会陷入时间不足地困境。讲课下时间合理的利用起来,就是让课上有限的时间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课前我设计了预习提示。我的预习提示大多以小问题的形式出现,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到学生读书,而小问题的设计,其实也是一个学习阅读的过程。通过阅读,学生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方式,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而我的教学,就是以预习提示为蓝本进行的。由于出示的两个资料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课前的几分钟,我主要想解决学生预习的情况。《老师领进门》一文,学生并不陌生,这既为学生二次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易造成学生以老的视角来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当然更易造成学习上的惰性。打破惰性,让学生明白,同样一篇文章,视角不同,收获也是不一样。我把重点放在“插柳之恩”一词上,让学生明白什么叫“插柳之恩”?为什么“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在巩固旧知得同时,点燃学生内心指出的星星之火。而成语的填空练习,正是为实现这个目的而进行的设计。
同第一个材料一样,我没有将重点放在第二篇文章内容的解析上,直接抓中,最为关键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来理解“红双圈”对我心里造成的震撼。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告诉学生,启蒙老师的重要性——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一个学生最大的幸福。
两篇课文我都努力让学生抓住细节去阅读,从阅读的角度看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读书,从写作的角度看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叙事,而爱师尊师的思想就渗透在这些细节中。
写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教师的引导就是为启发学生主动发现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细节的刻画展示出来。所以,分享也是本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间的分享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变成文字。子这些文字终将会成为小学生或最值得会议的一幕,记录在成长纪念册里。
说学习方法: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自学与交流是很重要的。而实际上,我也把这两个重要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课前预习,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自学。让学生带着问题步入课堂我设计预习提示的一个目标,现在看来,有不少同学做到了。交流分为课下与课上。在判作业是,如果学生有不同看法,我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这很重要,我认为无论对错,任何理由都值得尊重。而课堂上,尽可能地将自己放在一个比较“弱”的位置上,充分给予学生活动的空间。比如,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是,可以求助他人,求助其实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说教学过程:
1.读单元要求,明确学习的目标
2.点名主题,进入到对阅读材料的学习中。
3.检查自学情况,并利用填空题熟知《老师领进门》一文主题“师恩难忘”。
4.思考:为什么四十年后,“我依然像四十年前那样恭恭敬敬地向老师行礼”?
5.《作文上的红双圈》一文中,我看到红双圈心情如何?这些红双圈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6.读了这两个故事,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要求,抓住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