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2日,新的一年开始了。1日在勐海县打洛镇的中缅边境游览,2日游览了西双林语旁的曼景康旅游古寨。
今天是2023年的第一天,按照原定计划,我们去往西南方向的勐海县打洛镇的中缅边境游览。主要参观景点有勐景来景区、独树成林景区和国门景区。
游览目的地距我们住地约有100公里的路程,我们大约在9:00出发。因为吃腻了小区市场的早点,所以我们决定在路上解决。行驶了20多公里后,来到位于214国道旁的勐混镇南糯山村,这里是一处哈尼族村落,号称“全球古茶第一村”。我们在一家傣味米线馆要了红烧牛肉味的米线和米粉,吃起来鲜香可口,感觉非常不错。
经过勐海县县城,继续行驶到勐混镇与打洛镇交界处,我们经过了一处公安检查站。我们来时并没有咨询办理相关手续事宜,因此也没有办理边防证。如果这里检查边防证,那我们只能打道回府了。还好这里只是检查身份证,而我居然连身份证都没带,不过也没有关系,出示身份证照片后,警察在刷卡机输入我的身份证号码后就放行了。为此,我们还暗自庆幸了一下。但在距勐景来景区还有8公里的时候,我们又遇到了一处公安检查,这次在出示身份证后,被警察拒绝了。询问原因,原来除身份证件外,还要有报备文件。我们按照警察的指示来到位于路边的报备处,发现这里居然是独树成林景区的工作人员,要想进入边境,必须要在这里与景区签署一份旅游合同,还要按人数购买景区门票。反正我们要到景区游览,而且票价与景区一致,于是我们快速地签好合同继续通关前行了。不知道这里的警察这种做法是基于何种原因?是为了游客免于办理边防证,还是与景区合作强制销售。不管怎样,我们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参观,也就不管那么多了。
过关后我们很快就来到了勐景来景区,但景区有保安人员看守,称这里暂停营业,要1月8日才能开放,这令我们很失望。正在与保安交涉时,又来了两男一女带着两个孩子的两家人,保安同样告知他们不能进入。正当我们准备离开时,却发现那两家人居然已经进入景区游览了。我们问询保安,他称这两个男的是军人,有军官证,所以放行了。对这个说法,我们不能认同。景区既然封闭停业,就应该所有游客均不得进入。而且即便两个男人有军官证,家属和孩子难道也有军官证吗?就此我和保安争执起来,保安队长闻声过来干预,我和他们条分缕析,据理力争,说的他们哑口无言,但就是不同意我们进入。后来我也不再和他们争执,直接进入了景区,他们可能觉得理亏,也没有阻拦。我们同行的人怕矛盾激化,并没有跟进,因此只能我独自游览了。
勐景来是一个原汁原味的傣族村寨,被誉为“中缅第一寨”。勐是傣语“村寨”的意思,景来是傣语“龙”的意思。
进入村寨,左侧就是寨子的广场,广场左侧是一片金色的塔林。前面进入的一群人已经不见踪影,没有导游,现在正值中午时分,广场上也少见村民。因此,我只能看景区内的指示牌介绍,来了解寨子的各处景观。景区介绍,这片塔林是西双版纳规模最大的塔林,始建于公元1082年,是当时勐景来傣王召珠拉翁为弘扬101位高僧的功德而建。建造之初有大小佛塔101座,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仅遗存修复过的58座。每年的傣族泼水节、安居节等佛教重大节日,我国的佛教徒与缅甸、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佛教信徒都会来此朝拜祈福。看来,这里像柬埔寨暹粒的吴哥窟一样,也是南传佛教的一个圣地。广场另一侧的草地上建有一尊金色的释迦摩尼坐像,佛像头戴金冠,法相庄严,盘腿趺坐在莲花座上,充满了泰式风情,与内陆佛像的风格迥然不同。广场内还有几棵数百年树龄的菩提树,一些德高望重的僧人墓冢就筑在古树旁,也有的筑于古树内,已经与古树融为一体。菩提树旁还有一眼神泉,相传是古代傣王宫用泉,现在已经成为泼水节浴佛的圣水。
广场对面是两座具有浓郁泰式风情的建筑,一座是村寨的乡村大舞台,另一座则是村寨的大佛寺。之前曾听导游介绍,西双版纳境内,几乎每一个村寨都有自己的佛寺,最差的也是两个村寨合建一座佛寺。勐景来大佛寺尽管只是一座村寨佛寺,但规模不小,同样形制优美,富丽堂皇,尽显佛寺的威严与奢华。
继续向前,就进入了村寨鳞次栉比的街道院落。丽日晴空,微风拂面,一栋栋傣式木楼掩映在绿树丛中,房前屋后,芒果、木瓜、香蕉、柚子、释迦、橄榄等热带果树比比皆是。村寨的道路全部是水泥修筑,曲径通幽,屋舍俨然。道路两旁都是保存完好的傣族干栏式建筑,房屋干净整洁,秩序井然。每家每户的门前、墙上都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卉盆景,看起来极具情调,能充分反映傣族人民热爱生活的特点。傣族干栏式民居一般都是两、三层的木制建筑,一层没有围墙,为开放式空间,用于村民存放农具、喂养牲畜。二、三层才是居住的空间。也许因为这里是边境村寨的原因吧,民居的二层都斜插着鲜艳的国旗。在寨子的一处岔路口,有一棵丛生的大榕树,树身占地面积大约近百平米。指示牌介绍,这是村寨的“独树成林”景点。想想我们一会儿就要去独树成林景区,再想到2012年到瑞丽游览,那里也有独树成林景区,看来在云南境内尤其是南方的边境城市,独树成林景区比比皆是啊。继续向前,在一片比较开阔的民居聚集地,路边围墙上的展牌显示着这里曾经是《爸爸去哪儿》第三季的拍摄地,周围的几栋房子前还摆放了林永健、邹市明等参与人员在此居住的介绍牌。
中午时分,村民们应该都在休息,很少能看到人影。行至道路尽头,路边有一块刻有“界碑”的指示牌,这里应该是229号界碑的所在了。顺着村外的田间小路行走,穿过小木桥,经过小池塘,再穿过一道开满粉红色叶子花的廊道,在一处公安派出所的一侧,看到了做为村寨重要景点的229号界碑。先前进来的两家人正在这里游览,我们互相给对方在界碑前拍了照片。界碑一侧,清澈的打洛江绕村而过,形成一条天然的国境线,对面就是缅甸的掸邦。景区介绍,勐景来历代与缅甸掸族边民来往频繁,互相通婚,形成了罕见的傣掸混居现象。
观看了界碑,我返回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这条路上有村寨的酿酒、制茶和慢轮制陶等傣族技艺的集中展示和体验区域,但因为景区关闭,这些作坊均处于停业状态。用了40多分钟游览了勐景来村寨,和其他团友汇合后去往独树成林景区。
独树成林景区位于打洛镇边境贸易区内的曼掌村旁,距打洛镇政府3.5公里,与中缅边境的打洛国门相邻。由于我们在路上已经办好门票,进入景区后直接购买了观光车票乘车游览。
景区第一站是遥望缅甸大金塔,之所以称遥望,是因为塔在缅甸境内,距我方的观景台大概有300-400米远。从观景台上望去,一座金碧辉煌、塔峰林立的金色佛塔矗立在对面的山林掩映之中。导游介绍,对面的金塔叫做中缅友谊大金塔,金塔所在地是缅甸第四特区首府勐拉境内的金莲山。这里的边民与对面缅甸的村民信奉的都是南传佛教,两方历代往返频繁,相互通婚。这座金塔是缅甸第四特区和西双版纳为了纪念两地和平繁荣,边民世代友好共同修建的。佛塔的修建巨费糜遗,令人咋舌,据说金塔的外面是耗费几十公斤黄金镀装的,塔尖则是由纯金铸造的。
下一站我们去到边境的220号界碑。途中经过了中国远征军抗日作战遗址,路右侧树林中矗立着一座“无名英雄纪念碑”,导游介绍这座碑是改革开放以后才设立的。而且这里属于缅甸领土,经常会有缅方的巡逻人员来巡视,所以不允许游客下车,只能停车片刻让我们拍照。在山顶的密林中继续前行几分钟后,停车上山,就来到了220号界碑处。这里与缅甸国土仅仅隔了一道铁丝网,而且这道铁丝网还是2020年因为防控疫情搭建的。导游介绍,打洛镇境内边境线有38.5公里,共有15个界桩号,32座界碑。来访的游客们对界碑有高度的热情,大家纷纷排队与界碑合影,持续了十几分钟才结束。从界碑处继续上山,山顶有一座光明佛寺。景区介绍,这座寺庙有数百年的历史,在中缅边境两地的民众当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每逢重大节庆,周围和邻国村寨的百姓都会来此祭拜祈福。
观光车到达终点,经过三象广场,台地下方就是独树成林景区,这里已经建成一座微型公园。独树成林的古榕树高约50多米,树幅面积超过2000平米,已经有900多年的树龄。粗状的“Y”字型主干支撑起巨大的树冠,几十棵气生根环伺周围,如同古榕树的巨大支柱。景区还有一座美龙卡大剧场,正常时会有红衣人表演,但是因为疫情原因,大剧场早已人去楼空。
参观了独树成林,就结束了景区的游览,我们又来到一旁的曼掌村参观。刚刚参观了勐景来,再来到曼掌村,感觉如同勐景来的翻版,只不过这里的商业化要淡一些。与团友们一同游览了曼掌村,这样也就弥补了她们未能游览勐景来的缺憾。游览途中,我们在一些村民的房前屋角,摘了几个杨桃、橄榄和一个木瓜,村民们对此见怪不怪,并没有阻止我们。
离开曼掌村,去往最后一个目的地——打洛口岸。口岸现在尚未开放,周边的翡翠城、珠宝城也全部处于关闭状态。口岸附近也不见什么游客,我们在国门前拍了几张照片后就返程了。
18:00左右回到西双林语,浏览了小区内的白象广场和娜西湖。因为2号下午我们要返回河北,因此在此居住的团友晚上在小区的秋澜餐厅为我们设宴饯行。
我们是2日下午16:45的航班,因此2日当天我们还有大半天的时间。上午到嘎洒镇购买了一些随机携带的水果,吃过午餐后回到西双林语。还有一段空余时间,西双林语附近有一处曼景康旅游古寨,我们再到这里浏览参观。
相较勐景来和曼掌村,曼景康古寨多了一些原生态和落后感。这里的街道没有那么整洁有序,房屋建设也有些纷乱繁杂,村寨的寺庙要比勐景来的佛寺寒酸了许多。尽管如此,这里仍被西双版纳旅游局列为旅游定点参观村寨。我们参观了寨子的寺庙、佛龛、寨心和水井,又到村外参观了他们的菜地,返回时在一处村民的墙外摘了一只牛心果,这种果子应该是野生的释迦果,果型与口感与释迦类似,只是没有那么高的甜度。
下午2:00,我们离开西双林语,来到嘎洒机场。16:45乘坐东航MU5902,在昆明转NS3270返回石家庄。
为期六日的西双版纳跨年之旅完美结束,西双林语是一处适宜休闲旅居之所,值得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