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儿子的对话,是一种成长的记录,值得保留。
今天早上,儿子怪听话的。自己写作业,自己出去吃早餐,回来的时候,我帮着开门,他还礼貌的回应:谢谢妈妈。慢慢的,我已经适应了他的这种,长大自带的距离感,但心中还是会不自觉的升起一个,两个小问号。
果然不出所料,一会儿工夫,儿子试探,说:妈妈,下周我们同学聚会。你会同意我去吗?
我总觉得这句话应该不是重点,同时,也觉得没有什么不妥。然后点着头说:当然。友谊是一辈子的事情。
见我答应的这么利索,儿子又接着说:“妈妈,接下来的话我都不好意思说。”重点来了——儿子这样遮遮掩掩的,想来一定是我平时讲他最多的,也是他最难以割舍的,除了电子产品,应该没有不二答案。“我想把平板带着。”跟我的想法如出一辙。我不以为然地说:“带着呀!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儿子的眼睛发光。他可能难以置信,妈妈竟然就答应了的话。
我能理解:成全、懂得——这些词语,在文字堆里面十分清欢,一旦,来到了生活的实际,总是让人欣喜若狂。“妈妈尊重你的爱好,也很看重你们的友谊。你也要珍惜妈妈对你的信任,一旦超时,不讲信用,触控电子产品的时间自动取消。”我们母子之间有时候的默契,来自自然法则。
尽管,我知道没有我在身边监管,他或许会有不自觉的状态发生。依然要有得法的措施和尊重的前提。毕竟孩子,将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爱——很多时候,是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的状态,唯独亲子之间的爱,最好的结局是完美的分离,使孩子成为一个独立健康,丰富的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