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ohn R. Nofsinger
译者:郑磊
1999年入市,至今近20年,但从未认真看过哪怕一本投资的书,全凭一腔热血。期间,错过了2007年的大牛市,终于没有错过2015年的行情,但可惜坐了一趟过山车。曾经日进斗金的兴奋和最后割肉离场的痛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淡忘,仿佛就在昨天,历历在目,让人难以释怀。
经过认真思考,我放弃了远离毒品、远离股市的想法,觉定留下来,和千百万股民一起从头再来。为避免再次失败,这次决定先练好内功,再去行走江湖。练内功,就从读书开始。
无论是对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投资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理性的行为,人的主观信念、行为偏差和情绪会都会融入并且影响投资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讲,2007年的次贷危机本质上讲也是由心理因素所导致的(Robert Shiller)。因此,投资心理及其对投资的影响是每个严肃的投资者都应关注并深入了解的内容,正所谓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这也正是本书的核心内容。
本书共由12章构成,各章的具体内容大体都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首先,是用日常事例来展现心理偏差;
其次,分析该偏差对投资的影响;
再次,用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证明该偏差是真实存在的。
从整体上看,此书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人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心理偏差,这些心理偏差对投资的影响是什么。此外,作者在第11章,也向读者提供了一些减少/克服心理偏差的简单方法。
具体来看,影响人们投资决策的心理偏差主要有:
1、过度自信:即人们普遍认为自己的能力、知识、技能高于平均水平。这种心理会导致过度交易和冒险交易,而且会产生一系列错觉。如认为自己买的股票更可能会涨。
2、处置效应:源于人们都渴望做出正确的决定,而厌恶失败的心理。其结果就是大多数股民都过早地卖出盈利的股票,而过久地持有亏损的股票。而且当现实和自己的决策出现矛盾时,还会导致人们无法做出选择。
3、心理账户:人们习惯给不同的投资设立不同的心理账户,而且这些心理账户之间相互独立。其结果就是人们往往难以对某个投资决策进行整体评价,也难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投资组合。
4、启发式简化:即在面对复杂情况时,人脑喜欢走捷径。如在选择投资对象时,人们往往简单地认为过去业绩好的公司,未来的业绩也会好。同时,大家更愿意选择自己熟悉的公司股票,而不愿意花精力和时间去研究自己不熟悉的股票。
5、情绪:乐观的人,或者人在乐观的情况下更愿意冒险,反之则更厌恶风险。
在如何减少或克服心理偏差方面,作者笔墨不多,但所建议的方法感觉还是很有帮助的。如作者在11章提出的5个策略:1、要理解心理偏差;2、要明白自己为什么投资(要有具体的投资目标和方法,并跟踪评估);3、要提出量化的投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来进行投资标的的选择;4、分散投资;5、控制投资环境(如要和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天天看股票,从而避免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个人粗浅地觉得本书得之于全、失之于散。“全”是指作者对投资相关的心理偏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使读者能够很方便地了解这些心理偏差。“散”一是书中加入了很多生活中的心理偏差例子,以及大量的相关学术研究内容,好像是怕读者不相信存在这种心理偏差,冲淡了主题;二是整个内容组织的系统性还可以提高,如书中列出了众多心理偏差的现象,对于诸多现象似乎可以做进一步的归纳整理。
下面,是该书的整体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