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选贤任能”的思想和举措贯穿古今。回望历史,中国历代都在探索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尧舜禹时期实行的禅让制是我国最早“选贤”思想的见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也体现出了选拔“贤能”的标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更是对“选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维护政权的长治久安,历代统治者无不强调人才的重要性,选任官吏的要求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有重点和偏向。同时,历朝历代的应试者们也为了适应选拔而不断调整个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说是为了胜任某项工作的能力或知识,也可以说是让“候选者们”出类拔萃的某种特质或特征。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来讲,这种“能力”就是胜任素质,具体而言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秀者与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的隐性或显性的动机、特质、自我形象、社会角色以及知识与技能水平等个体特征。
胜任素质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不同时代背景可能决定或影响产生了胜任素质的不同内涵。在中国漫长的发展岁月里,选贤任能背后的“贤”与“能”,实际上是专业理论中“胜任素质”的具体实践,官员选拔任用制度的变迁史也是我国官员队伍胜任素质发展变化的见证史。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驶去,新的时代对公共部门公务员们也有着更新的胜任素质的要求。正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到,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健全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的相关决策部署,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素质要求,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要求,严于律己、踔厉奋发的时代要求,或将成为新时代下我国选拔制度中“贤”与“能”的新内涵,也是胜任素质具体内容的新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