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忙碌中,不知怎么好几次脑子里想起“拈花一笑”这个词。
“拈花一笑”是我非常喜欢的佛学典故,而且感觉词汇本身就很美丽。
【出处一】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
【出处二】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
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
“拈花一笑”是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指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星云法师说:当年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的用意,就是希望学佛者能够放下对各种现象的执著,能够把握“当下的禅机”。
师生之间,朋友之间,能够互相默契,心心相印,概率并不高于找到神仙眷侣,也是可遇不可求的。那就不刻意追求了,交给缘分去处理吧。
但是,从个人修养上,修“拈花一笑”的心态和能力,应该还是可以追求追求的。
像佛祖那样,即使曾经见过很多次鲜花,但是,看见又一朵花的时候,仍然像自己是第一次见到鲜花一样的欢欣悦纳。这个专注“当下”的境界,实在高。
还有,在生活中,遇到与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完全不同的人和事,能够保持一颗好奇心地对待,发自内心地悦纳,而不是随意否定批评歧视,也是拈花一笑智慧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