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前一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四十八岁的母亲因为意外失去了二十三岁的独生子。仅仅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母亲从此卧床不起,后来因为过于思念儿子决定再次生育。
从这则新闻里我们可以获取到的信息是:这个母亲一定非常痛苦。
一是因为传统观念父母一定是非常爱孩子的,失去了孩子父母的存在就失去了大部分的意义。二是从这个母亲的表现来看,一夜之间全白了头,那该是承受了何种的痛苦才有的结果。
出于以上两点,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母亲非常的悲痛欲绝,以至于想要安慰她的时候总会说:我理解你。
可是真的就那么容易理解了吗?那个母亲可是经历了失去唯一的儿子所带来由内到外的沉重的打击。仅仅凭着表象所看到的那些外伤就可以判断出她到底伤得有多重了吗?答案很明显是不能的。
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摔的鼻青脸肿的。明明衣服都没破,可是膝盖却流血了。你难道可以说我衣服没破我就没受伤吗?
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很多时候眼睛也会骗人,那是自己内心看的不够清楚以至于最后骗了自己。每当看到别人意外受了伤,总是会凭借着看到对方龇牙咧嘴的表情来判断别人的疼痛程度,然后轻率的说自己了解了对方的伤痛。
混混沌沌的想了很久,断断续续的思考使我我总是不明白我是否真的理解了别人的伤痛,也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说了解了。
可是很多时候,明白也就在一瞬间。
我一直希望自己活的清醒一些,哪怕会直面很多猝不及防的痛苦来不及躲避。所以我一直都在思考自己所想不明白的命题,我已经不敢指望别人来告诉我答案了,退一步来说,我也不可能全然直白的去接受别人的观点。
长这么大,我需要过的是自己这一关,要说服的也仅仅是自己而已。
因此,对于是否理解别人所遭遇的不快这个命题来说,我真正想理解的是自己。
对于别人的伤痛难耐,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总是会轻率的说出我理解你。
其实追究到底,不过是经验之谈。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考试失利时的受挫情绪,遇到别人考试受挫时,往往凭借着自己的经历说我也经历过。
可是人与人是不一样的。
哪怕你的经历跟他再相似,你经历过失去双亲的痛苦,而他正在经历,你也不能说感同身受。因为时间维度不一样,个体不一样,对象不一样,个体与对象之间所发生过的事情不一样。
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错位注定别人不可能会感同身受。唯一可能明白自己痛苦有多深的人恐怕就只有自己了。
顺着这个逻辑延伸下来,如何成为什么样的自己可能也就只有自己最感同身受了。
但是理解自己和成为自己又是两回事。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一种是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
前一种很幸福。
后一种很痛苦,以及很幸运。
很痛苦在于一直都很清醒,清醒的明白自己被迫的陷入了一场探寻人生意义的漩涡。即便明白是漩涡,也不可能放弃前半生的经历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假装从来没有发生过。
因为你还有下半生的生活要过。
至于幸运,那也是在于明白了彼岸和现实之间隔着汪洋大海,却因为着着实实的想要到达彼岸,所以义无反顾的踏上征程,去汲取更多的力量,听更多的故事,做更多的事,只是因为你知道你终究会到达彼岸的。
而到达的途中,所有的一切能否坚持住,力量最根本的来源是你明白你想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这一点问别人是问不出答案的,别人说的‘我理解’也只是暂时的麻醉剂,宽慰了你失落的疼痛,麻醉过后,疼痛只会更加的刻骨铭心。
在成为什么样的自己面前,因为从一开始就明白了自己要什么,便也会顺带明白自己将经历什么样的痛苦。
所有的结局都是要你自己来写的。你要摔的每一个跟头,少半个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