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之行的第二天,王睿奇踏踏实实的休息了一天。白天就在圆明园好好转悠了一圈儿,去了一些之前没有到过的地方。等他逛完之后,对当时的圆明园两个方面印象特别深刻,一是特别浓厚的商业气氛,破坏了圆明园在他心目中的印象。在他看来,圆明园是中华民族被列强欺辱的象征,应该被好好保护起来,供游客参观,而不是像这样被各种游乐设施所占据。另一个就是园里有些地方极其破败,无人修缮。这是圆明园当时给王睿奇留下的印象,据说现在很多供游客玩的项目已经被取缔,并且园内基本已被修缮一新。即使很多年之后,王睿奇听到这个消息,仍然让他开心不已。
之后他又在王永江的陪伴下去了动物园,因为那里也有三哥的生意,王永江带着过去,可以让王睿奇玩很多免费的项目,再说还可以去一些普通游客无法进去的地方。在动物园,王睿奇平生第一次,看到了很多之前闻所未闻的动物,开了眼界。
从动物园回来的当天晚上,王睿奇告诉王永江,自己准备去承德避暑山庄看看。王永江一想这样也好,因为那边也有三个的生意,由王睿奇的大堂哥在那儿帮忙。第二天一早,王永江给了他一些钱,王睿奇也没有太客气就收下了,因为他确实带的钱也不多。王永江把他送出圆明园,王睿奇坐上公交车到了北京站,从那儿坐火车前往承德。到了承德后,很容易就找到了避暑山庄。大堂哥看到他后,既惊奇又开心。说实话,山庄的工作比北京清闲多了,毕竟游客没有那么多,堂哥一有功夫就带他在里面逛逛。
随着王睿奇对避暑山庄的了解,他得知山庄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冬天虽然寒冷,但由于四周环山,阻滞了来自蒙古高原寒流的袭击,故温度要高于其他同纬度地区;夏季凉爽,雨量集中,基本上无炎热期,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承德真是个好地方,即使是在八月份这样的酷暑,白天的热也不是那种闷热,而是气温虽高,但人并不觉着有多难受。晚上就更不用说了,连风扇、空调之类的东西都用不着,怪不得清朝的皇帝把避暑的地方放在这儿呢。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其建筑按照时间划分,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第二阶段:从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1961年3月4日,避暑山庄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13年至1780年),伴随避暑山庄的修建,周围寺庙也相继建造起来。
堂哥是个老实人,不善交际,不像王永江那样会来事儿,因此山庄有些地方的人并不认识他,当然也不会买他的帐,自然也就不会让王睿奇免费参观、游玩。这点王睿奇也早有心理准备,不让进就不进呗,要让他花钱是不太可能的。避暑山庄给王睿奇留下的印象比圆明园强多了,虽然这儿也有供游客的玩的项目,毕竟比圆明园少多了,因此很多地方显得非常幽静,在王睿奇的心里,这才是皇家园林应有的样子。当时应该是承德的位置不比北京,游客少,自然也没有太多人投资里面的游乐项目,这反而对避暑山庄是个好事儿。听说后来也增加了很多游乐设施,山庄不像山庄,倒像游乐场了,这对于皇家园林来讲,是很多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