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入腊月,诏安的年味就越来越浓,家家户户扫尘除晦,光光鲜鲜辞旧迎新。民间传说在腊月二十四的“小年夜”,是人间诸神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工作的重大日子,诏安人便要依习俗“送神上天”。在腊月二十四当天,诏安人会准备各式供品、“云马”(印着幢幡和舆马等的黄纸,为诸神坐骑和仪仗队)和“马草”(一束新鲜的麦苗,为诸神坐骑的饲料)等,十分隆重地“送神上天”。在各式供品中,最有诏安特色的,莫过于油粿煎了。
油粿煎做起来并不复杂。将提前泡好的糯米磨成米浆(糯米混合一定量的粳米,以防止油粿煎过于软糯),再把米浆用棉布炊巾包好,用重物压去水分,制成米粞(粞,诏安话发音为tshè,意为压去水分的米浆面团)。然后在米粞中加入一定量的白糖(我也曾见过加入红糖的,红糖需起糖清)混合均匀,用手抓起适量混合均匀的米粞,捏制成碗口大小的圆形厚片,入油锅小火慢煎至两面金黄,这就是油粿煎了。刚出锅的油粿煎,热乎乎、金灿灿、油汪汪、胖嘟嘟的,香、甜、软、糯、黏、滑,有种缠绵悱恻的丰腴,一不小心就会黏住你的嘴。即使是供奉诸神后已经凉透了的油粿煎,也只需再回锅煎一下,便可恢复那语焉不详的香甜与软糯。原本传统的油粿煎是没有馅料的,可现如今也是与时俱进,有了包着各种馅料(花生馅、芝麻馅、香芋馅等等)的油粿煎,那美味自然是更进一步。可现在的人为了方便将小火慢煎改为油炸,少了那种严格而虔诚的仪式感,总是让我唏嘘不已。
在“送神上天”的人间诸神中,诏安人最重视的非灶神莫属,这油粿煎也算是为灶神专门准备的。诏安人将灶神称为“司命公”,信奉司命公是“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的神祗。既是察善恶奏功过,诏安人心里难免就会多一份隐忧,毕竟是吃五谷杂粮的凡人,谁能没有个过失呢?所以,这油粿煎总是要小火慢煎,煎得香甜软糯,除了要作为司命公上天汇报工作路上的干粮,也是包含有孝敬司命公一年辛劳的诚意在。或许,更多的还是希望司命公上天汇报工作是能不“有话直说”,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利。是故“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就成了诏安人对司命公最质朴的嘱托与愿望了。
在中国各地都有腊月二十四祭灶的习俗,各地百姓也都是尽心尽力准备各式丰盛的供品。从很多资料中可以看出,祭灶的供品从宋代的“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出自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诗》)到现代的“岁除祀灶,南北俗无不用糖,又加糯米团子”(出自现代民间文艺学家李家瑞的《北平风俗类征·岁时》)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我想,无论是猪头、鱼、豆沙和粉饵还是糖和糯米团子,人们总是希望博得灶神满意,在上天汇报工作时,帮人间藏点儿隐私,多说说好话。
诏安人用油粿煎供奉司命公的由来已经无法考证。但油粿煎至今仍真真切切地陪伴在司命公上天汇报工作的路上。在诸多的传统节日中,诏安人总是习惯于用美食加上自己的理解,建立与神祗最好的沟通与交流,表达自己对神祗最恭敬最友善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