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时和我们住一起的学妹如今已在朋友圈晒了毕业照,工作以后最常感慨的是时间过得真快呀,眨眼间我已工作两年,我想我要说点什么,说一说这两年在上海的生活,在工作上的收获和不足,在心智和思维上的长足进步,说一说自己塑造的新三观,说一说关于迷茫未来的焦虑情绪,说一说长达两年的自我和解之路。
1、成长,没什么不好
半年前,我还是一个在饭桌上叫闹着为什么要长大的姑娘,我哭诉着说,不长大就不用被家人催促着恋爱结婚,完成他们说的终身大事;
一年前,我还在思考何去何从,投简历、离职跳槽、面试一家家公司去找新工作;
两年前,我顶力与传统的家庭对抗,决然出走;远离家乡后,我带着一腔热情来到我曾经魂牵梦绕的楚越吴地。
曾经我是一个拒绝成长的人,步入社会的时间愈长,我慢慢发现书中写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自己罢!
我还躲在被窝里看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小说,做着睡在云端的白日梦时,经受一次次失恋打击的男闺蜜女闺蜜早已在心智和情感上获得成长,他们一眼看穿我的不谙世事,用宠溺的态度对我说你还小,不急。
是继续逃避现实还是向前一步踏进社会的洪流?正像那首歌在唱“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成长没什么不好,他让我眼界更加宽广,知道自己的力量微弱,掌握自己的缺点,也告诉自己不可以妄自菲薄,慢慢认清自己的优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与气场相投的朋友无压力地相处;
成长,让我遇见更多的人,从他们的世界路过,他们有的教会我怎么操作PS,他们有的送我口红,他们有的安慰孤独焦虑的我,他们说看到我就想到自己刚来上海的模样,他们还指引我拥有广告界大咖说的生活态度——:干这一行,除了违法乱纪的,其他的都要去尝试体验;
成长,不只是增加人生的宽度,更要增加人生的厚度。我感恩荫庇我的家人,我也感谢陪我度过大学时光的小伙伴们,感谢自媒体行业,让我认识到自己阅读的匮乏,对文字的语感薄弱,工作让我懂得能力的重要性。
2、人终将是为自己而活
在我很小的时候看过一个言情故事,结尾说“早熟的人,终将晚熟”,当我意识到自己沿着这个套路渐行渐远时,同学们已经按部就班地结婚备孕待产。
在实习队做队长时,陌生的同学说我看起来很强势,一副精明能干的样子。这话我记到现在,这是多不了解的路人同学说的话啊,实际上我是一个外强中干的软妹,难过的时候会吐露无穷尽的抱怨,不喜麻烦别人,不懂拒绝,会一味的迁就,甚至是一直为父母为家庭活。
易卜生在《玩偶之家》里写的最出彩最为人传唱的是娜拉出走,平心而论,装在套子里的人终于有一天也会打破自闭的枷锁,像楚门一样奔赴外面的世界。
一意孤行拉着行李箱出走的我,来到道路宽阔广布香樟树的上海做了沪漂,初到大城市我不安、我胆小、我是七百万大学毕业生中的一粒微尘。
上海的台风暴雨,午时天晴黄昏雨的多变天气,梅雨季潮湿阴冷的风,渐渐泛黄飘落的香樟树叶,对我来说全都充斥着自由的味道。骑着自行车驶过一个个地铁站,坐在格子间对着电脑,在这高度发展的城市和商业文明里,我为自己而活,我爱着这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疏离。
在这里,我看王潇潇洒姐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看她写创业、出书、恋爱、结婚、做母亲的人生经历。互联网成就了很多普通人,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自媒体放大自己的影响力,就是这样我默默地吸收着这个女创业者传递的精神力量,努力让自己更强大。去年年货节的时候,作为百草味的国民形象代言人,她和杨洋的巨幅海报张贴在地铁站,每每刷卡出站我总要多看几眼;
在这里,我看了曾经一点也不感兴趣的《明朝那些事儿》,看大明朝经十六代皇帝 315年跌宕沉浮,看完崇祯袁承志看努尔哈赤皇太极,看到结尾豁然开朗!所谓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在我有限的人生阅历来看,我的人生Flag就是为自己喜欢的事赴汤蹈火!你不愿做的事就要学会拒绝,家人的要求又有何惧?没有人能掌控你的人生,不要说我爸希望这样,我妈想我那样,自己对自己负责。
对于后来者我的建议依旧是多读书,及早掌控自己的人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让喜欢和爱来抵销流年带来的无趣和乏味。
3、放过原生家庭,新的人生从“不拧巴”开始
你是否深深地埋怨过父母?
我有!
长达三年的时间,我都沉浸在父亲不支持我考研、家人不支持我离开体制的抑郁情绪里。
大学时,见识过“优生优育”的女同学,他们多是像亦舒笔下所写的“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裳,买过什么珠宝,因她没有自卑感。”
早已接受现实中的阶级和家庭差距的我,从不指望自己生在罗马,也不想年少时期出去旅游,但也数次想过我的父母要是多点知识多好呀,在我儿童启蒙时买点《红楼梦》《傲慢与偏见》给我看!
精神和经济上双重依赖着刚及温饱线的家庭,20年来我也不懂得扩大自己的视野,在封闭的学校里渴望着社会却又贪恋着象牙塔的纯真,对自己不优秀、自卑感怀有深沉的无力感,浅薄的认知只能是转化为埋怨家里穷,我的爸妈为什么不能多挣点钱呐?
九个月前,我依旧对家人们的不理解耿耿于怀,怀恨世俗的势利态度。那时候我一直堵着一口气,想我要出人头地,拿出一张工资单甩我爸脸上,让他看看我不当护士也没有太差!
从14年开始就看老妖和伊心在好姑娘万丈光芒公号上更文,在老妖的笔下我看到过武志红、原生家庭的概念,当时我没想过研究心理学,日后我和父亲的关系严重到互相伤害的地步,我买了老妖推荐的《中毒的父母》,恍然间顿悟,父母也是会犯错的,父母亲的眼光也可以是狭隘的,生闷气的我是多么得幼稚可笑!
今年陆续读了武志红一系列心理书,走上了自我治愈的修行旅程。
彼时我不知道这是从小背负着家庭殷切期望的沉重,我也不知道这是活在父权的典型案例,我也不知道我一直都是生活在底层家庭的巨婴。前20年没经历过抉择的无知人生在遇到暴风雨后一定是无措慌张、迷茫眩晕的!
我的父母亲有着那个年代共有的局限,没受过高等教育,一辈子爱底层奋斗。《请回答,1988》的动人之处除了青春和回忆,还有亲情!德善爸爸的话令多少小孩不断感慨、继而选择原谅呢?你是不是这个样子,我是!
正如你看到我文字的戾气,我有多愤恨,如今我就有多平静。
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为了孩子能吃饱穿暖不停地打拼着。当老二的委屈好似也没什么,在越活越明白的人生里,你承担了什么,他们明不明白,似乎没那么重要。
我感谢父母供我读了22年书,在她们的荫蔽下我健康长大;感谢姐姐姐夫,背后痛惜我的专业时,当面还是给予我最好的照顾,在我困顿的上班第一年总是帮持着我。一众乡亲,一辈子为了传宗接代、生生不息地劳作着,很少很少为自己而活,从第一步抗争开始,我早都开始选择按照自己的愿意过一生,远离农耕文明,做着阿米巴运动去融入城市文化。
曾经我看到老妖新书的封面《好姑娘万丈光芒》封面的简介文案说:写给所有不拧巴、不苛求、不将就的勇敢女孩。
没错啊,埋怨父母、觉得家庭不给力的我一直在过拧巴的人生呐,觉醒的我选择释怀,选择完成我新阶段的人生进化。
4、阅读与思考
我不止一次说过我喝鸡汤的15年下半年,那是我阅读的起点。是阅读,让我更好的成长。读鲁迅沈从文、读心理学、读理财书,在这些文字中我活出一些新的人生态度。
我曾经花了三晚上看完了李尚龙老师的《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让我清醒地意识到,我的考研时光看书时间没有玩手机、看小说时间多,我就是在一遍遍地逃避和自我安慰中发说说,拍照告诉别人我在努力学习,这样自欺的方式所以考不上也是应得的。
这本书对留给我最大印象的是学生时代少兼职多学习,学习不是在床上看电子小说,除了专业课本,我们更应该广泛涉猎课外读物,多结识不同专业的朋友,见识令你别开生面的生活方式。尽管那个时候没有提出“舒适区”这个概念,李尚龙老师在本书就在告诉大家,远离自己的舒适区和“假的挑战区”。
此外,两年前对本书的书摘中,我摘抄了这么一句话:
不自我检验的生活,不值得一过。
失去反思能力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你有多久没有进行深度思考了呢?
泛娱乐化的年代,一天24小时竟很难找到完整的一小时完成“吾日三省吾身”的报告,微信、王者农药、淘宝挤占了我们大量闲暇时间。
自律,坦白讲,我从没做到过,想做的事经常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为此我经常心情不好,这种情绪就是李尚龙老师写的“我们之所以会觉得焦虑,无非是因为现在的自己和想象中的自己,很有距离。”但我还是会在情绪正常的日子抽一段时间给自己写总结,罗列出下阶段计划。搁现在这叫“复盘”,不自律的这两年,在职场上我是一名普通的自媒体内容运营者,进步虽说缓慢,不能说毫无成长。
因为有所成长,所以我特别特别推崇阅读和思考!
为什么要读书?鸡汤是这样说的——书不会让我们暴富,不能让我们出名,但是能让我们内心深处充满安静;读书能让人富裕,但不一定能变得有钱。
为什么要思考?
只有把吃进胃里的知识通过蠕动消化吸收,读书才能令你变得富裕。
拿我为例,我还是那个我,可是因为读书我又不是原来那个我。通过阅读,我心智变得成熟、精神愉悦,通过阅读我理解父母一直停留在原点,而我将会走得越来越远,和他们交流沟通我会降级转化到另一个层面去阐述,去找不冷场的共同话题促进亲人之间的感情。
有很多人会不理解你的想法和思维,不尊重你的选择,没关系,好在还有书本、鲜花和啤酒。
5、把时间当作朋友
2016年8月我读了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接着一口气读完了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这两本书里,对时间的“处置”有一块相同的认知,宁愿花多点钱租房子住在公司附近,也不要花费过多时间浪费在通勤上。
看完这两本书的我突然对公司心怀感激,当时我住在位于长宁区某一地铁站旁边的公司宿舍,宿舍到公司两站地铁,上下班30分钟绰绰有余,还包括买早饭的时间。
在上家公司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并未浪费大量时间在通勤上的我,下班结余的时间看闲书、看公号文,去附近的大学教室上自习。
看完这两本书后,我更是坚定了绝对不住偏远地方的想法。幸运的是,搬家前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16年9月我们花费了不少精力终于敲定了合租的房子。目前离我的公司4站地铁,到公司35分钟左右,在别人早早上地铁的时间点可以惬意的懒睡,亦或为自己做一份健康早餐,后来我参加了早起群、学了化妆穿搭课,在别人挤地铁的时间我花费一小时看两回《红楼梦》,剩下的时间挑选衣服、化妆、浇花,之后不疾不徐的上班。
我有一个直男闺蜜曾经说:许丽,不知道你脑袋里想的什么?
你选择在大城市就要有觉悟,吐槽是没用的,我不同情在大城市蜗居的,路都是自己走的,小城市舒服不愿意去。你所说的大城市我一点不想要,与其过几年灰溜溜的回来不如早有觉悟,图什么呢,一点生活质量都没有,我可不想早上一个小时在路上······
对呀,吐槽是没用,可是今天我也要彻底开启反驳!大城市非得上班一小时才能到吗?大城市生活一点生活质量都没有吗?
生活方式明明有很多种,可是他只看到了1种最差的可能!
蜗居我不能否认,毕竟我和室友居住在50平大小除了厨房厕所只剩下床的房子里。即使这样,小空间从来没影响我的生活质量,我洗手煲汤做便当,栽花种草养小猫,淘宝购物装饰小书房,一张大床承担的并非是一个人的重量,还有这个漂泊者沉甸甸的梦想。
我上下班花费1小时时间,地铁上用kindle看畅销书、看大v的公号,累了我便看着申通德高的广告牌,看地铁拉环的app推广,看形形色色的摩登女郎·····难道在小城市通勤时间15分钟就够用?我保持怀疑态度!
在上海,我有一群买花、插花、在出租房铺地毯的伙伴,也结识了半夜喝酒微醺飘飘然回家的恣意生活家,房子是租的,但生活不是。向来标榜这句话为人生态度的我,一直致力于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未来我想我会更好!
从护士到互联网从业者,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乡下县城到一线城市,从养不活自己到渐渐生存下来,熬过了转行的孤独历程,犹豫过还要不要考研,切身感受过中小型企业与事业单位的天差地别,两年来,上海这座城市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自我成长。
选择并没有什么错,要明白,无论你走哪条路,迟早你都可以活得很畅快!
在七月,我来到窗外水管开花的上海;
在三月,我漫步在复兴西路看草间弥生的南瓜画展;
在五月,我在武康路洋楼下回味周冬雨和金城武牵手看夕阳的浪漫;
在此刻,我变成另一个我。
关于丽丽许的一切:
现居上海,在这里写成长与北上广,写职场励志正能量,也写人间烟火里的小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