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欣妤:《3 岁娃回家不说话?4 个引导法,让孩子愿意跟你聊心事》

👶 3 岁娃不爱说 “感受”?4 个方法,帮孩子学会主动倾诉

悦悦妈最近很焦虑:3 岁的女儿悦悦性子内向,从幼儿园回来只会默默玩玩具,从不主动说 “今天和小朋友搭了积木”,更不会提 “被抢了绘本有点难过”。

哪怕妈妈追问 “今天开心吗”,她也只是点头或摇头,憋不出更多话。“我想让她愿意跟我分享心事,该怎么引导呀?”

育儿专家的解答,或许能帮到有类似困扰的家长 —— 孩子不爱倾诉,未必是 “性格问题”,更多是需要家长用对方法,帮他打开 “表达的闸门”。

一、先厘清:孩子不爱说,可能是这 2 个 “家长误区”

专家首先强调:孩子的气质(比如内向、外向)是天生的,没有好坏之分,但后天环境会影响性格走向。很多时候孩子不爱倾诉,问题藏在家长的教育方式里:

1. 过度溺爱:“不用开口,需求就被满足”

有的家长把孩子照顾得 “无微不至”:孩子眼神刚瞟向水杯,水就递到手里;刚表现出想吃零食,包装袋已经拆开。

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 “我不用说,爸妈就知道我要什么”,自然失去了表达的动力 —— 反正 “不说也能得到”,何必费力气开口?

2. 过于严厉:“说多错多,不如不说”

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高,比如孩子说 “今天不想上幼儿园”,立刻反驳 “这有什么好怕的,你就是胆小”;孩子分享 “和小朋友吵架了”,第一反应是批评 “肯定是你不对”。

次数多了,孩子会产生恐惧:“我说了真实想法,只会被骂”,于是干脆 “闭嘴”,把心事藏起来。

二、4 个实用方法,帮孩子从 “不愿说” 到 “主动说”

想让孩子愿意倾诉,核心是 “帮他建立‘表达 = 安全、快乐的事’的认知”。具体可以从这 4 步做起:

1. 给孩子 “理智的爱”:不溺爱,不粗暴,先 “尊重”

爱孩子是本能,但 “理智的爱” 才是表达的基础 —— 把孩子当成独立的 “人”,而不是 “需要照顾的小宠物”。

不溺爱:孩子要吃冰淇淋,别直接答应或拒绝,而是问 “你是现在饿了,还是只是想尝甜的呀?跟妈妈说说原因”;

不粗暴:孩子打翻牛奶,别吼 “你怎么这么笨”,而是蹲下来问 “是不是手滑了?有没有吓到呀?”;

当孩子感受到 “我说的话会被认真听,不会被评判”,才敢放心开口。

2. 主动 “追问感受”:从 “做了什么”,问到 “感觉怎样”

孩子不会主动说,家长可以用 “引导式提问” 帮他回忆、表达。关键是 “别只问‘事实’,多问‘感受’”:

比如孩子从公园回来,别只问 “今天玩了什么”,可以说:“妈妈看到你口袋里有小石子,是今天在公园捡的吗?捡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它很特别呀?”

孩子画完画,别只夸 “真好看”,可以问:“你画的是小火车对不对?画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很开心呀?”

每次孩子分享后,及时表扬 “你愿意跟妈妈说这些,妈妈好开心”—— 让他知道 “说感受能得到肯定”,下次才更愿意说。

3. 帮孩子 “梳理情绪”:接住他的 “好与坏”,教他认情绪

孩子说不清 “感受”,有时是因为 “不知道怎么形容”。家长可以帮他 “给情绪贴标签”,区分好坏,更要接住他的 “坏情绪”:

孩子成功搭好积木,说:“你搭了这么高的塔,肯定特别骄傲吧!”(肯定好情绪,强化自信);

孩子玩具被抢哭了,别劝 “别哭了”,而是说:“玩具被拿走,你是不是很生气、很委屈呀?妈妈知道这种感觉不好受”(共情坏情绪,让他知道 “难过是正常的,说出来就会好一点”);

慢慢的,孩子会明白 “我现在的感觉叫‘开心’‘生气’‘委屈’”,也知道 “这些感觉可以跟妈妈说”。

4. 用阅读 “丰富语言”:给表达找 “工具”

孩子不爱说,有时是 “没词儿”—— 语言储备不够,想说说不出来。平时陪孩子读绘本,是最好的 “语言训练”:

读《小熊的道歉》时,可以问:“小熊跟小兔吵架后,是不是很后悔呀?如果你是小熊,会怎么跟小兔说对不起呢?”

读《我好生气》时,可以说:“小猫生气的时候会跺脚,你生气的时候会做什么呀?”

绘本里的情绪故事、对话,会变成孩子的 “表达模板”—— 下次他遇到类似情况,就知道 “原来可以这么说”。

三、实例:孩子打架了,这样引导他 “说出来”

比如孩子在幼儿园打了小朋友,别先批评,而是用 “连环问” 引导他倾诉、理解别人:

1.“刚才和小朋友吵架时,你是不是很生气呀?是因为他抢了你的玩具吗?”(帮他梳理自己的情绪和原因);

2.“他哭的时候,你心里有没有点不舒服呀?”(引导他理解别人的感受);

3.“如果你被别的小朋友打了,是不是也会难过呀?那下次遇到这种事,除了打架,还可以跟妈妈或老师说对不对?”(帮他找到更优的解决方式,同时强化 “有问题可以说” 的意识)。

这样的引导,不仅能让孩子说出 “刚才发生了什么、我感觉怎样”,还能帮他学会共情 —— 慢慢就会明白 “倾诉不仅是说自己,也能懂别人”。

🌿 耐心等一等,孩子会 “慢慢说”

很多家长着急 “孩子怎么还不说”,其实孩子学会倾诉,就像学走路一样,需要时间和反复练习。别逼他 “必须说”,也别因为他说的 “没营养” 就打断 —— 哪怕他只说 “今天滑梯很好玩”,也是进步。

当家长愿意 “蹲下来听”“温柔地问”“认真地接”,孩子终会慢慢打开心门:从一句 “开心”,到一段 “今天和小朋友玩了滑梯,后来他抢我玩具,我有点生气”,再到主动说 “妈妈,我今天有件事想跟你说”。

毕竟,孩子愿意倾诉的底气,永远来自 “我说的话,有人真的在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