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脉:
浮轻取,重按无, 浮如木在水中浮, 浮而有力多风热, 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
沉重按,脉才显, 如石投水必下潜, 沉而有力为冷痛, 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
迟脉来,一息三, 脉来极慢记心间, 迟司脏病或多寒, 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
数脉来,息六至, 脉来快速用心记, 浮沉虚实须分别, 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
虚脉形,皆无力, 浮大而软无根砥, 脉虚身热为中署, 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
实脉形,大而长, 三候充实力最强, 新病见实邪气盛, 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
滑脉状,颇费猜, 如盘走珠应指来, 宿食痰热胸中满, 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
涩脉状,刮竹形, 细迟短滞似欲停, 血少津枯气血痹, 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
洪满指,似波澜, 来时虽盛去悠然, 洪主病进邪气盛, 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
微如丝,按若无, 欲绝非绝微脉呼, 五劳六极诸虚病, 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
紧如索,是脉形, 拘急弹指切如绳, 寒伤内外病主痛, 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
缓四至,是脉形, 从容和缓号为平, 或因脾虚风湿病, 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
濡脉形,浮柔细, 水面浮棉弱无力, 产后病中见犹可, 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
弱脉形,沉柔细, 如棉在水力不济, 阳气衰微精血虚, 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
长迢迢,过本位, 指下按之柔为贵, 长主心肾根本壮, 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
短缩缩,喻如龟, 藏头缩尾脉中推, 短主诸病皆难治, 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
芤脉形,中间空, 芤脉按之软如葱, 火犯阳经血上溢, 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
弦脉形,脉挺然, 弦脉端直似琴弦, 弦应肝胆痰饮痛, 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
散脉候,浮而乱,
中候渐无按不见,
产为生兆胎为堕,
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
细脉候,细如线, 沉取极细终不断, 忧劳过度气血亏, 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
伏脉状,仔细求, 下指推筋着骨头, 气郁寒凝食内结, 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
动脉跳,数在关, 无头无尾豆形园, 动脉主病痛与惊, 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
革浮取,脉绷急, 革脉形如按鼓皮, 女人半产并崩漏, 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
牢沉取,脉坚强, 牢形实大合弦长, 积聚内结寒疝痛, 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
促脉数,时一止, 如马急行偶失蹄, 炎炎火盛亡津液, 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
结脉缓,时一止, 结脉形状记心里, 疝瘕郁结寒气盛, 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
代脉止,不即还, 良久方来是真传, 久病见代病难治, 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
疾脉来,躁而急, 脉来一息七八至, 亢阳无制真阴竭, 喘促声嘶病危矣。
中医诊断歌诀
表寒证:
伤寒恶寒身发热,
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
头项强痛自汗出。
表热证:
表热热重恶寒轻,
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
舌红苔黄银翘灵。
里热实证:
里热实证高热狂,
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
沉数有力舌苔黄。
里寒虚症:
里寒虚症腹痛满,
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
舌淡苔白脉沉缓。
寒证:
寒证面白畏寒冷,
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
阴盛外寒阳虚生。
实热证:
实热高热面目红,
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
舌绛脉洪和神昏。
虚热证:
虚热骨蒸五心烦,
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
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
育阴潜阳治可愈。
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错杂证,
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
上寒下热:
上寒胃脘拘急痛,
呕吐清水哕逆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
尿痛色黄尿意频。
里寒表热:
里寒素有浮肿病,
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
发热解表当助阳。
里热表寒:
里热表寒素有热,
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
继而发热恶风寒。
真热假寒:
真热假寒阳不伸,
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
舌绛苔黄神不清。
真寒假热:
身寒假热阳气虚,
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
甘温除热好时机。
虚症:
虚症形瘦无精神,
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
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
大便溏泻小便频。
实证:
实证气郁精神狂,
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
舌红苔厚脉弦长。
上实下虚:
上实喘嗽壅胜痰,
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
形寒肢冷腰膝酸。
上虚下实:
上虚心肺不足证,
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
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
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
发热汗出痛恶风。
里虚表实:
里虚表实食欲减,
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
素体阳虚又外感。
真实假虚:
内有真实外假虚,
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
大实赢状补益疾。
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腹胀满,
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
反泻含冤重危险。
阴阳:1)
阴证面白冷四肢,
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
舌淡苔白脉沉迟。
2)
阳证神旺语声粗,
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
舌红苔黄脉洪浮。
3)
阴虚内热颧唇红,
盗汗少寐梦遗精。
五心烦热脉细数,
舌红无苔卧不宁。
4)
阳虚外寒面唇白,
自汗欲寐虚弱脉,
身倦畏寒尿频数,
阳痿带稀体无泽。
5)
失血脱水成之阴,
口干喜冷汗多粘。
舌红干燥脉虚数,
面色潮红畏热烦。
6)
亡阳病变阳虚脱,
手足厥冷汗出多。
脉微欲绝舌淡润,
渴喜热饮息微弱。
气虚:
气虚五脏功能弱,
呼吸气促语低微。
身疲肢倦食纳少,
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
自汗脱肛内脏重。
气滞证:
气滞主证胀闷痛,
胀疼发作时重轻,
窜痛嗳气矢气减,
兼证五脏各有型。
脘闷纳呆胁胀满,
咳喘胸憋腰脊痛。
气逆:
气逆病本肺胃肝,
咳嗽喘息肺逆先。
呕恶嗳气呃逆胃,
肿逆昏厥头晕眩。
血虚证:
面唇舌甲无光华,
心悸失眠手足麻,
经少衍期脉虚细,
头眩乏力眼昏花。
血热证:
身热夜甚烦不眠,
目红鼻衄发疹斑。
舌质红绛脉细数,
月经先期崩漏连。
血瘀:
肿胀刺痛有定点,
日轻夜重面色暗。
口唇舌质青紫暗,
舌边尖部瘀点斑。
口干嗽水不欲咽,
肢体麻木或痉挛。
脉沉细涩为要点,
部位不同随政见。
气滞血淤:
气滞血淤肝郁成,
太息易怒胁胀痛。
月经不调胁痞块,
舌紫脉虚诊可凭。
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头晕眩,
少气乏力懒语言。
面白色淡脉细弱,
自汗心悸兼失眠。
气虚失血:
气虚失血属内伤,
倦怠少气面萎黄。
肌衄便血成崩漏,
舌淡脉弱归脾汤。